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斯瓦本的葬礼

(2023-11-24 03:28:23)
标签:

2023

德国

黑森林

风俗

葬礼

分类: 生活
两周前,家属一个亲近的长辈去世了。脑溢血,在重症监护室里待了三天,在医生给他动手术前再一次发生脑血管破裂,医生对他女儿说,可以开刀,但是意义不大,建议让老人家就此离去。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爹的最后时刻。医生也说,靠着仪器,身体可以存活,但人清醒过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让我们自己决定要不要给他上仪器。那时候的我已经知道,靠着机器维生的人,是很痛苦的。但在那个阶段,他们绝大多数已经不能说话,真正是求死不能,爱他就该让他走。但这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决定的时候,是非常挣扎的。毕竟,有一口气在,那个被我喊了好多年‘爸爸’的人就还在;这口气没了,这一辈子,我就再也没有机会再喊一声‘爸’了。依然记得我跟他的主治医师说放弃抢救的时候,是多么的痛彻心扉,泣不成声。

这位老亲戚的女儿也是很痛苦地做出了放弃手术,放弃抢救的决定。没过多久,我们就接到去参加他葬礼的邀请。葬礼在黑森林他住了好多年的一个小镇子的公墓礼堂举行。说起来,我是第一次正经从头到尾参加新教教徒的葬礼。这与我们的葬礼习俗还是很不一样的。

首先,这里城市乡村的公墓一般都在教堂附近,也就是说,很多都在相当中心的位置。好像德国人对墓地没有什么忌讳。周边很多居民住房。墓园大部分都被打理得相当漂亮,大一点的墓园里还常常能看到人来人往。有的是为了抄近路,有的是为了锻炼身体时路过,还有的就纯粹是为了参观一下。每个墓地都有一个能容纳下100-200人的小礼堂。牧师和风琴师会在这里送人最后一程。

约定俗成的,那一天,绝大部分人一身黑衣,有带着鲜花来的,也有带着盆栽来的。鲜花最后会随着棺椁下葬,盆栽应该是会被移植到他的墓地上。老亲戚一身平日最帅气的装扮,静静躺在棺材里,面目平和。来的客人,都会来到这间放着棺椁的小房间来跟他做一个最后的告别。他的女儿在一边默默陪着。我看到,一个老太太还伸手摸了摸他的手,嘴里喃喃说了些什么,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时间到了,大家坐在小礼堂,在牧师的带领下,为他唱几首赞歌,听一听他的生平,为他做几次最后的祷告,然后,上来四个彪形大汉,抬着他的棺木慢慢走到墓园那个为他新挖出来的土坑旁边,轻轻将棺木放进去。之后在牧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可以站在墓边,将手边的鲜花放进墓里,对他说最后几句话。到最后一个人离开,还是那几位彪形大汉,完成了收尾工作。

而来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只要没什么大事的,都会去到主家事先预定的一间餐厅,吃一顿便饭,喝一杯咖啡。主家很贴心地放了几本相册在那里供大家传阅。我相信,很多在场的人都在相册里看到了自己从前的身影,有的是童年,有的是少年,有的是青年......现场气氛几乎是温暖和愉快的。大家纷纷谈起从前,过往,与逝去老人家相知相交的点点滴滴。这真的是一种特别温馨的纪念方式,我很喜欢。

最后,一定要写几笔这个叫Willy的老头儿。老头儿个儿不高,身材清瘦,头发稀疏但总是梳得异常整齐服帖。老头儿身体一直很好,说话中气很足,斯瓦本口音很重,每次跟我说话都会特地放慢,放大他说话的速度和声音。好像这样,他的德语就会好懂很多一样,呵呵。老头儿手劲特别大,头几次见面握手的时候,手差点被他握断;老头儿还是一个典型的斯瓦本人,主打一个节俭。有一回坐他的车,大热天,外面30多度,老头儿也不开空调,开着窗,一头大汗跟我说,要环保,所以不开空调;要健康,所以多出汗挺好。当时老太太坐在边上,翻着白眼看他,一脸不高兴,说:你那么环保,还开啥车,你下车走过去呗!哦,这位好看但不环保的,叫Honie的老太太两年前也去世了。两位老人家都八十多,也算是白喜。

到了我这个年纪,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纵然不舍也是无可奈何。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珍惜现在。有机会就约上一面;见着了,一定要相谈甚欢;离开的时候,给对方一个拥抱。不要留下什么遗憾。足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