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这个《中国新歌声》
(2016-11-09 16:51:46)
标签:
2016中国新歌声娱乐 |
分类: 说学逗唱 |
终于,看完了《中国新歌声》这个节目。说实话,心里是颇失望的。
比之第一季有刘欢做导师的时候,现在这几位导师在场上已经是游刃有余到油腔滑调的程度了,令人非常不喜。尤其是那英。我才终于知道为什么前一阵儿,节目还在播出的时候,网上那么多黑那英的新闻了。爽直固然是这位东北大姐令人欣赏的地方,但是也应该分个场合,不能总是打断别人的说话,把该不该在大庭广众下说的都拿出来说。这样非常容易暴露她缺乏教育和教养的一面,有时候令观众如我都替她尴尬。话说能在流行音乐界沉浮几十载,依然能稳坐如今的位置,非常不容易,值得尊敬。所以,我觉得她更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羽毛。用心唱歌,认真做节目,不要挥霍她来之不易的好名声,好地位。
在初选自己队员的时候,几乎每一个老师都说过:我多么,多么需要你,我要把你打造成一个什么光芒万丈的样子……他们夸张的表情和用词非常容易误导那些参赛的选手,觉得只要跟了这个老师,辉煌灿烂的前途就指日可待了。但我们只要稍微往后看一看,就会发现,也有当初被导师千求万求抢来的学员,只是露了一个小脸儿就无声无息了。这样的落差,是非常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尤其是对一些心智尚不太成熟的年轻人。也不知道导师们之后会不会对此负责任。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理解了刘欢为什么不继续在这里做导师了。作为一个比较传统,正统的老师,他应该是不适应这样表演性质的选秀节目吧。
最后说说跟音乐相关的一点感想吧。不管这个节目改成什么名字,总归是为了寻找好的声音而来的吧?也没有听说规定来的选手都要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啊!有些人,天生好嗓,是可造之材,但没有学习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能把这样有天赋的选手真正引领进音乐之门,甚至能让他们有朝一日大放异彩的,才配称为一个导师,一个好导师!可是整个节目里,真正非专业的,非领域内的选手却是寥寥无几。于是,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彝族小伙子在唱完之后对着身前的导师们和身后的乐队演奏们频频鞠躬致歉,对于因为自己听不懂一些音乐的专业名词而导致彩排的不太顺利,从而导致耽误了各位大神的时间表示了由衷的歉意。乐队们不说话也就罢了,可四位导师居然也就这么欣欣然接受了这个道歉,一句‘没关系’都没有说!老实说,我当时蛮气愤的。一个山里的孩子,因着热爱,凭借着一点小天赋,走到了这个舞台上,非常不容易。能够在众多音乐专业或是在领域里混了很多年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证明了他还是有点实力的。面对一个这样年轻的,有能力的选手,导师们难道不应该起码说一声‘没有关系,我们要的就是你的好声音,理论知识我们以后有机会慢慢学习‘么?还是说,来参赛的都是要具备本科音乐院校水平的好声音呢?
而且为什么我越看就越觉得,事实上,这个节目的宗旨其实是奔着好的摇钱树来的呢?
其实初赛的时候,是有那么几把好声音的。但经过几轮的比赛,基本都被淘汰掉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每个歌者都非得要那么善变?为什么一定要让一个擅长于唱情歌的尝试摇滚?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有一把好嗓子,有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且能多年如一日唱下去,她/他就是一个好歌手!远的比如费玉清,比如王菲;近的,比如这次节目里的包师语,官灵芝。可惜这两位因为外型或是年龄问题都没有继续在这个舞台上唱下去。
当然,可惜的,不止是上述这两位。其实对于主办方的经济考量,我们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花那么多人力,物力,他们肯定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适合包装,容易操控的选手来赚钱。不过,下次是不是应该在节目开头的时候就表达清楚:我们这个节目就是要找能够迎合市场和流行的人才,声音的好坏是其次的考量!那么这样,我们这些单纯愿意听好声音的观众也就不至于会有开头的失望了。不是么?
前一篇:‘六亲不认’的德国人
后一篇:推荐一部有声小说——《簪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