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木容
木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295
  • 关注人气:1,5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代沟

(2016-10-15 19:24:35)
标签:

2016

马耳他

两岸

分类: 说学逗唱
前几天,综艺节目《中国新歌声》最后一集的时候,大学微信群有同学热议了几分钟。之后,弟媳妇也推荐了几首歌给我听。作为一个曾经的流行音乐热爱者,我从善如流地听了听,觉得真心不错,于是便下载了这个节目来看。

换汤不换药的导师制选拔赛,且不论导师们表演性质浓厚的狂言,诳语;也不论主持人呆板木讷的谨言慎行;单说一些歌者本身还是颇有实力的。有那么几个人,几首歌,深得我心。于是,我拉着快进条看了几集这个节目。于是我发现,虽然参赛的选手来自台湾的不多,但是来自台湾的导师们占的比例却是不小。然后我想到了那个整天辛苦围着老公孩子忙碌的台湾朋友,就也发了一条微信给她,推荐她干活儿的时候可以开着听听歌。

不想,她随即回了我一条,谢谢之后说,她对于这类综艺节目以及歌曲没有什么兴趣,她平时都比较偏向欧美音乐的。说起来,她跟我弟弟一个年纪,我们勉强可以算得上一代人。而作为一个大学里一半专业是英文,且颇受了那时候几位年轻的美国外教热爱的流行歌曲荼毒的我,按理说,算是我们这一代人里比较早接触到欧美音乐的。但平时,除了电台里反复播放的欧美流行乐,我几乎都不大会主动去听欧美流行歌曲。

我知道,这位朋友只是说一个事实,一点没有要鄙视我的意思。但心里还是有点突如其来的小落差。觉得怎么自己很土啊?差不多大的年纪,为什么听的音乐差这么大?是我自己不求上进啊,还是说两岸的文化教育,真的是差异大到可以在同龄人中生生拉出一条代沟呢?这让我不由回想了一下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流行歌曲。

认真想想,好像我们这一代人接触到的最早的流行歌曲还是什么《妹妹找哥泪花流》,《泉水叮咚》等等;到后来慢慢有一点被翻唱的靡靡之音以及台湾校园歌曲,比如邓丽君和刘文正的歌。真正大规模可以接触到港台流行歌曲的时候已经是80年代最末和90年代初了。那些年,西北风,中国摇滚,校园民谣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流行音乐界十分热闹。可印象当中,在我仍然关注流行音乐的那些年,除了M.J.,好像还有西城男孩等几个人和团体以及一些轻音乐,欧美的流行音乐都还没有真正大规模涌入大陆音乐市场。(这话很可能不正确,因为我当年确实没有怎么留意外国的音乐。)

为啥说我们这班大学同学还算是比较早接触到欧美音乐的呢?这里一定要扯一句题外话。大一的时候,我们班三个年轻的美国外教都还蛮痴迷流行歌曲的。什么U2啦,还有Prince,Eagles,Air Supply, Rolling stones...... 有时听力课会要求我们听写这些歌的歌词。老实说,除了Prince的唱腔我实在有点接受无能之外,其他的几个组合真的还有不错的歌曲。但可能是因为这些流行歌曲在最开始被接触的时候,总是跟学习联系在一起,导致了我后来有点逆反心理,不太愿意听了。不过,除了这些之外,老师们还带给了我们那个年代在美国流行音乐榜上风行的歌曲,这些作为分享而不是任务的歌儿我倒是非常爱听。时至今日,我能闭着眼睛唱出来的英文歌也还就是那些。这又是一个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效率高下的明证啊!

可就是我们这样一群较早接触西洋文化的人,如今,真心热爱欧美历史以及其文化的又有几个呢?话说开来,我们这一代人,在受到的教育上是有很大欠缺的。中国文化没学好:我们没学过蕴含诗意的繁体字;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无有一通;也没有真正学过外国的文化历史。所以,我们也看不懂油画,听不懂交响乐……想到此处,我不禁冒了一头冷汗!还好,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学过英文,迎接过文学,音乐的第一波流行巨浪,成为了相对容易能够走出国门看世界的第一批人……如果这些都没有遇上,现如今我们的精神世界还要贫乏得多啊。

思及此,对于我和台湾同辈朋友之间的音乐代沟一点也不纠结了。我们的差异,排除个人喜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大背景决定的。比如,现在的孩子们在与国际接轨上就已经做到了几乎同步。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他既定的轨道,这条轨道被放在哪一年的哪个地方,是我们根本无法决定的。我相信老天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有人这里多一点,有人那里多一点。就好比生活在古代的人们没有如今生活的便利;可是如今的我们却是没有了那时纯净的天空和有滋味的饮食。

我爱听中文流行歌,有一大帮子同好朋友,能够分享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同时,隔着这条两岸音乐的代沟,还能跟对岸的台湾朋友不时互相喊个话,交流,沟通一下。生活其实还是蛮美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草泥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