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记

(2009-09-29 03:41:14)
标签:

杂谈

我的学习条件,可谓人所不能及。读书人,读书以后就教书,也是理所当然。我常在学生面前说的是:你们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我读书的时候,笔永远只有一支。资料书也没有。我们班上的同学,读到初三也只有几个人穿得起牛仔裤。我这么说的结果是引得一阵轰笑。年代不同了!
    然而我读书的时候确实只有一支笔,铅笔,钢笔,圆珠笔,只有一支。我读学前班时妈妈给我做了一个红布书包,很漂亮。那是我的第一个书包。一年级时,爷爷给我买了一个双背肩的书包,很高级。我爷爷是个高级技术工人,很有钱。他还给我买了一个文具盒。从那以后,家里就再没给我买过书包和文具盒。
    读六年级的时候,我从学校带回一本作文书。其实那并不是书,只是我的老师从作文报纸上裁来。夹作一个小册子,带回家。正看得入神,我那时对什么书都很入神。姑姑走来,拿起书,摔在地上,我心里好心痛。
    读到初中三年级,我看了第一本“名著”《尘埃落定》。很多年以后都还记得,读綦师二年级时我赏析了《红楼梦》‘葬花词”。老师在班上宣读之后便说:如果是自己写的。这实在是一篇好作文。我愤而写道:“我最恨剽窃,这些文字只能是我自己写的。”那时我的语文老师吴立蔷。在每堂课之前,照例有学生上去念自己的名篇赏析。我每次都得最高分:95分。
    “除了数学书不读,我什么书都读。”其实我的数学成绩蛮好,进了初中以后便荒废。然后是英语,达废寝忘食的地步。晚上半夜起来,想到一个语法,就马上记到本子上。那时候看英语书入了迷,后来便强迫自己不看英语书,改看别的书。
    后来有一次我去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八字生得好,命里自带文昌。”这话倒是不假,我别的本事没有,论及读书倒是不错。邻居常常用来教训小孩的话就是:你看看人家小凤。用妈的话来说:“你人长得又矮,做事(农活)又不得行,除了读书(有个饭碗)是没有办法的了。”
    到了中师二年级,我开始翻看《红楼梦》。一直把薛宝钗读做薛宝插,把贾赦读作贾郝,引得同学哄笑声一片。直到进了教院,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红楼梦》我却没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红楼梦。
    读书人往往是惜书的,而我不尽然。借得书来,往往有个乱涂乱改的毛病。边角又常常弄的皱皱巴巴,让人大为生气。于是别人便说:“以后再不借书给你了。”然而下次我去,依然得逞。自己所借之书,往往借出几道。转手几人,最后无影无踪。有次我在阅览室见到一本《小学语文教学》,如获珍宝,抄录几页。再去要时,便没有了。到资料室软磨硬泡一上午(没有借读证)。老师被我弄的没法,只得借给我了。
    本人所阅之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故自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至高兴处,嘿嘿鼓掌大笑。旁人见了,讥为“大学生”吾亦不以为意。
    于读书之外,本人于甚一向糊涂。象极“藤野先生”。那时我在教育系做勤工俭学。每周一、三、五便要去扫地。我一、三、五倒不常去,偏偏二、四常去报到。又常于镜子面前自我端详一番。有次我在办公室见了语文老师。他说:“你崽儿......”。期末时体育竟至补考,我正考试,办公室主任进来了。我说巡视考场啊?该主任打着官腔说:“调皮,调皮.....”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
    常有人对我说:“你看得书多又怎样?会背《长恨歌》又怎样?”确实,不怎样。本人农民出身,走到哪里都沾着土腥气。然而,我不但会教书,会写诗。我还懂服务营销,懂管理。拥有常人不及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除此而外,要是有一天我放下书本。走向田间地头,除了担粪挖土我不会,别的我也照样做得来。不怕笑,直到进了大学二年级,我还在大街上卖过菜。
    我父亲是个爱书之人,而我母亲是个极厌书的。便有被她发现,而被我撕为两半的《茶花女》。我常常半夜看书忘了关灯,便时常受她责骂。毕业后,看书日少。日间工作繁忙,看书不得,晚上又得备课。平时工作压力大,便是有书也无暇看得。常常后悔读书少。将来,事务一多,看书更是无望了。晚上看书的习惯也渐渐免去。
                                                                  重庆,夔州
                                                                  2007.12.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思想的悲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