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440
  • 关注人气:61,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晏如何挽救大唐财政危局

(2024-08-02 07:30:07)
标签:

历史

文化

唐史

财政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刘晏如何挽救大唐财政危局
唐代著名理财家刘晏雕像  (图源网络) 


刘晏如何挽救大唐财政危局 


       说到中唐时期的名人刘晏,人们自然会想起家喻户晓的《三字经》里的神童刘晏。《三字经》里有句:“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赞美了幼年刘晏才华横溢,人称神童,名噪京师的事迹。然而,国人熟知刘晏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却很少知道他还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荷泽市东明县)人。他自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任京兆尹、户部侍郎兼任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诸使时起,参与和主持唐王朝理财工作并负责当时主要财源江淮地区理财活动近二十年,奇迹般地恢复了被安史之乱所摧毁的唐王朝经济并使之重新走向繁荣。他是中国封建社会理财史上唯一的一个强调以商业经营原则管理国家财政的儒家当权人物,是继汉代桑弘羊之后最成功的理财家。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31~741,741~755),天下户口近千万。肃宗至德年间(756~758)以后,由于战争摧残,疫病、饥荒连绵,百姓死亡十分之九,户口已不足二百万。当时,州县长官选派富人督促漕运,叫做“漕头”;主持邮递,叫做“捉驿”;在规定赋税之外榨取百姓,叫做“白著”。百姓不能忍受,都逃离家乡为盗。肃宗、代宗之际,军费日增而赋税收入日减,朝廷左支右绌,财政陷于困难。

 
刘晏如何挽救大唐财政危局
唐代著名理财家刘晏画像和雕像 


       肃宗宝应元年(762),刘晏以善理财被朝廷任命为户部侍郎及度支、铸钱、盐铁等使,主持中央财政。近二十年间,刘晏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最主要的是盐法、漕运和常平三项内容。
       第一,改革盐法。为防止官多扰民,刘晏规定只在盐的产地设置盐官,专门收购盐户生产的食盐,然后批发给商人,任凭销往各地。在距离产地较远的地区,贮存一部分官盐,盐商不至或盐价过高,就降价出售,称“常平盐”。自淮北置巡院十三所,严禁私盐,保证国家收入。盐商运销途中,州县不得征税。同时,他帮助盐户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以盐生霖潦则卤薄,暵旱则土溜坟,乃随时为令,遣吏晓导,倍于劝农”。在他的主持下,吴、越、扬、楚的盐仓有数千个,贮盐二万余石,有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盐场,嘉兴、海陵等十盐监,每年收入一百多万缗钱,相当于一百多州的赋税。后来,在刘晏的努力下,盐利收入从初期的四十万缗增加到六百万缗,当时全国的财赋收入一千二百万缗,盐利占居一半;而且做到“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刘晏如何挽救大唐财政危局
唐代著名理财家刘晏史迹的连坏画选
 

       第二,改革漕运。刘晏亲自到淮、泗、汴水和黄河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组织疏浚已经堵塞的汴水,重新开通了从江淮到关中的漕运。他用少量的盐利充作漕运费用,雇工转输,取代强制性的劳役征发,做到“不发丁男,不劳郡县,盖自古未之有也”。他根据各条河流的流量、流速的差别,制造船只,训练运卒,实行分段运输,保证了运输的安全,每年运送谷物一百多万斛,而从未发生事故。他很重视造船,专门在扬州修建了十个造船工场。刘晏受命之时,关中正值饥荒,米一斗价千钱,禁军缺粮,连皇上的厨房也没有存粮。当江淮的粮食运抵长安,皇上大喜,派遣卫士吹吹打打在东渭桥上迎接,皇上的使者慰劳刘晏说;“卿,朕都侯也”。从此,每年从江淮运来粮食四十万斛,即使关中发生水旱灾害,物价也不腾贵。
       第三,改革常平法。所谓常平法是一种经济政策,‌旨在通过调整粮食价格来稳定市场,‌确保在丰收时期以较高价格收购粮食,‌以防止谷贱伤农,‌而在饥荒时期则以较低价格出售粮食,‌以确保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刘晏对常平法作了二点改进。其一,中央直接经营常平业务。开元以来的常平法,具体业务系由各州自办,由于市场消息闭塞,各州常平赢利有限。刘晏则派专官专理各州常平仓,由中央统一指挥,及时掌握信息,减少中间环节,加快周转速度,因而大大增加了常平之利。其二,扩大常平品种。刘晏将常平品种由粮食扩大为“万货”,如“常平盐”等。此外,在救灾恤荒措施方面,刘晏也灵活地运用商业手段,不仅有效地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促进了灾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刘晏如何挽救大唐财政危局
唐代著名理财家刘晏推行盐法、漕运和常平法三大改革示意图
 

       刘晏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他能较好地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打击排斥,而是利用和鼓励了民间商业,较妥善地调节了官营与私商之间的矛盾,如盐法改革。二是他主管的官商经济的赢利,主要是依靠利用市场价格波动的经济手段,而不靠超经济的权力去攫取,如常平之法。三是他也较好地解决了官营经济的用人问题。刘晏常说:“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他选用的部属都是年轻、干练和忠实可靠的优秀人才,虽然任职于数千里外,就像在他面前一样服从命令,不敢阳奉阴违。有的权贵请托他安插自己的亲属,他虽然不得不给安排职位,发放俸禄,但始终却不让他们管事。刘晏死后二十年,继掌财政的韩洄、元绣等等,都是当初刘晏所选任的人,而且都有名于当世。刘晏在实践上实现了发展官营经济须“妙择才干”的用人主张,既获益于他任职之时,亦遗泽于他身亡之后。
       然而,可惜可叹的是,刘晏却在德宗建中元年(780)二月被人诬告,贬为忠州刺史,并于七月被朝廷秘密派去的宦官缢杀了。消息传开后,顿时舆论沸腾,天下称冤,人们都为这位蒙冤而死的杰出理财家痛心疾首!《新唐书》在评论刘晏时说:“生人之本,食与货而已。知所以取,人不怨;知所以予,人不乏。……刘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赀,以佐军兴。虽挐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唐中偾而振,晏有劳焉”。虽然刘晏含冤而死,但他的改革业绩并没有被人忘却。刘晏是自汉代桑弘羊以来通过发展官营经济和商业手段去处理封建财政问题的最成功的实践者,他的实践经验,仍值得后人深入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