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类知原·直观自得·发情止义

(2024-07-30 07:26:37)
标签:

文化

历史

国学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比类知原·直观自得·发情止义
国学泰斗章太炎与《国学十八篇》  (图源网络) 


比类知原·直观自得·发情止义
——读《国学十八篇》笔记之二


经学,以比类知原求进步

       太炎先生对复兴国学有三点希望。
       其一,经学,以比类知原求进步。恐是整理材料,按类排比,知晓本原之意吧?
       他认为,治经要学本原,对于制度,求诸《周礼》《六典》等书;对于地理,考诸《禹贡》及地舆志等书;对于风俗道德,从后代记载上求源于经典。
       他认为,将经看作古代的历史,看明古今变迁的中心。
       (读第五篇《国学如何进步》)

 
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

       太炎先生认为国学复兴的第二条,即哲学要以直观自得求进步。
       所谓直观,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所谓自得,是指以主体的体验来获得认知。
       虽然太炎先生对西方哲学的看法不无偏激,但可反衬出儒家强调伦理体验的立论宗旨。
       总之,治哲学不能直观自得,并非真正的哲理,便不能进步。
       (读第五篇《国学如何进步》)
 

文学,以发情止义求进步

       太炎先生讲到复兴国学的第三点,即文学以发情止义求进步。
       “发乎情,止乎礼以”,是儒家的诗学观念,无非是讲“情”的强度与内容要“适度”。
       先生叹曰:现在有情既少,益以无义,文学衰堕极了。
       先生主张,以此观念指导中国诗歌乃至整个文学,朝温柔敦厚和含蓄婉约的方向发展,形成中国文学的独特风格。
       (读第五篇《国学如何进步》)
 

小学,文字之学

       国学中所说的“小学”,太炎先生说是“文字之学”。
       《汉书·艺文志》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六书”是研究文字的学问,这就是“小学”的由来。而朱熹《小学》中文字仅其一端,内容甚广,是”后生初学”之教材了。
       (读第六篇《小学》)


六书,入门之道

       太炎先生讲“文字学”,穷源溯流,经纬万端。择其要义,乃“先识字形,继求字义,后乃据六书以分析之。”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文字学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弄懂不易。
       对普通读者来说,弄懂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这传统意义上的”六书”,乃为入门之道也。
       (读第六篇《小学·文字学》)
 

研讨文字,莫先审音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是国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太炎先生讲:文字附语言而作,研讨文字,莫先审音。
       韵分古音、今音,六朝以前多为古音,以《诗经》为主;隋以后为今音,以《广韵》为主。加之九州风土刚柔有殊,发音不齐,无怪乎音韵学被目为绝学,令人生畏。
       (读第六篇《小学·音韵学》)
 

治经,不可不明故训

       太炎先生讲:“学者有志治经,不可不明故训,则《尔雅》尚已。”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中国传统语文学里小学的一个分支,而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训诂学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有助于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先生认为:“总之,诠释旧文,不宜离已有之训诂,而臆造新解。”
       (读第六篇《小学·训诂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