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清幽且入半淞园

(2024-01-23 08:03:47)
标签:

历史

文化

诗词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清幽且入半淞园
今人所绘《沪上名园之半淞园》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清幽且入半淞园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三十三:城南古园 


       上海老城厢,位于上海城区之南。从北宋天圣元年(1023)的征收酒税机构上海务,到民国元年县城厢上海市,老城厢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起,老城厢地区就兴起造园之风,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闻名的有豫园(已有专文介绍)、露香园、也是园、日涉园等私家园林。据史载,至清朝末年,老城厢历时350余年共建造园林30多座。
       老城厢早期园林为中国传统风格,大多属宅第庭院,小中见大,构思精巧,注重遮景、透景、借景,融小桥流水、山石水榭、亭台楼阁、奇花异草珍木于一体。上海开埠后,欧风东渐,老城厢园林出现了西洋化的倾向,布局也取“中西合璧”式,讲究中轴对称,园中出现了大片草坪。老城厢园林不仅有楼台亭阁之胜,而且有山水自然之美,是沪上文人吟诵的题材。
 

 竹枝词说:清幽且入半淞园
(上图)露香园老照片(下图)今人根据推测平面和场景的露香园全景图(局部) 


       露香池石子昂书,万竹山居东番渠。
       名士风流多巧技,绣精墨雅芥成蔬。(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澄波卷碧漾红芙,秋水亭如在玉壶。
       向夕画栏开面面,溪山不让莫愁湖。(张春华《上海岁事衢歌》)
 

       这是两首出自清末上海的竹枝词,诗歌咏诵的是当年上海老城厢的著名园林——露香园。露香园,原为明嘉靖进士顾名世私园,园内“露香池”三字为赵孟頫手迹,遂以名园。池上南面筑亭甚为宏敞,三面皆栏,波影天光,赏心悦目,游客以为不下于秣陵莫愁湖之胜碁楼。竹枝词所说的“万竹山居”为露香园曾用名,赞美的“绣精墨雅芥成蔬”,指露香园顾绣及酱菜久已驰名。 其实,露香园因此物而流芳百世的还有露香园桃,顾名世之子顾箕英科考不中,却在治理家园中别有所创。经其精心选育桃种,露香园桃以皮薄汁鲜,入口即化,毫无酸味著称,成为上海一项名产。
       当然,露香园最著名还是顾绣,为当时全国具有特色的几大刺绣之一。顾名世孙媳韩希孟善于绘画、刺绣,其绣法出自内宫,她将丝线劈成单股,再分别染色,所刺绣品与画相近,被叫作“画绣”,因出自顾家,又被叫作“顾绣”。 有史料记载:“民间刺绣,虽尚盛行,如湘绣、粤绣、京绣、蜀绣,亦皆名噪一时,然究不若顾绣之尽人皆知,盖以当时之诗囿词林,历有记载。顾氏女弟子又遍及各方,致露香园顾绣浸成为隽美之故实矣。”可见顾绣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可惜的是,当年风光无限的露香园,今天只留下一条露香园路给人怀念了。


竹枝词说:清幽且入半淞园
昔日日涉园仅剩的书隐楼今日景象
竹枝词说:清幽且入半淞园
(左图)书隐楼庭院内保存完好的砖雕“八仙登山”(右图)砖雕“三星祝寿”  


       日涉园居沪海陈,景园卅六主人身。
       传经陆氏添书屋,小隐松南画赐臣。(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这是一首清末歌咏上海古典园林日涉园的竹枝词。据民国时期的《老上海》期刊记载:“日涉园为陈氏别业,在大东门内,旧多奇石,有五老堂、友石轩、知希堂、濯烟阁、问字馆、殿春轩、万笋山房、传经书屋、白云洞诸胜。大可二十亩,是与豫园相抗,其后毁废。今竹素堂街即以前竹素堂之旧址也。”竹素堂街,即今天灯弄的南北向一段。
       在数百年前的上海,有三座园林号称“沪上三大园林”。时至今日,只有豫园还部分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剩下的两座——露香园和日涉园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露香园已完全没有了踪影,与日涉园有关的遗存也仅剩下一座书隐楼。让人忧虑的是,书隐楼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不过,据说相关部门正在采取相应措施,争取重现昔日书隐楼的荣光。


竹枝词说:清幽且入半淞园
(上图)吴友如《申江胜景图》中的也是园
(下图)清末《教务杂志》刊登的听演讲的学员在也是园大假山的合影照片 


       也是园原渡鹤楼,池通潮汐水声幽。
       城南迭住乔曹李,改作珠宫课士流。(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这是清朝光绪年间上海著名士绅秦荣光撰写的一首咏唱也是园的竹枝词。也是园,即渡鹤楼,又名南园。旧址在上海凝和路、乔家路口。今废。园为明朝天启时乔炜所建,清初曹垂璨居之,后转售李心怡,为李别业,始名也是园。
       园中叠石凿池,池通潮汐,水声汩汩。宽数亩,多植红荷,较他处尤为富丽。曲槛雕栏,广栽花木,翠竹苍古,饶山林之趣。有湛华堂、园峤方壶、钓鳌处、榆龙榭、蓬山石远、山雨欲来风满楼、太乙莲舟和育德堂、珠来阁诸胜景。池之前小丘隆然,旁筑精舍邃室,宦游到沪者,必以此为行馆。同光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藩住过园内。清末名士王韬,经常与友朋到老城内游也是园,所撰《瀛壖杂志》,写到也是园。当时,也是园与豫园同为上海名园之最。至清末,改为蕊珠宫,道光八年葺为蕊珠书院,月课诸生。咸丰十年(1861)毁损大半。后又几经折腾,如今也是园遗迹全无,仅留下一条“也是园弄”。


竹枝词说:清幽且入半淞园
清末民初时期拍摄的半淞园景色与赛龙舟场景老照片 


       半亩松篁绕画堂,潺潺流水日浮香。
       此间饶有山林气,胜似寻常游戏场。 

       水成培塿水无源,小筑亭台绕短垣。
       沪上难寻山水胜,清幽且入半淞园。 

       这是两首出自民国初年上海的竹枝词,诗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年上海老城厢的著名园林——半淞园。
       半淞园建园于民国七年(1918),南临黄浦江,风景绝佳。因水域面积过半,故取杜甫诗“剪取吴淞半江水”句为名。园内大岛、环岛河、大假山皆为人工开凿,故竹枝词说“水成培塿水无源”,所谓“培塿”乃人工堆积之小山丘也。
       园内布置颇为古雅,有江上草堂、枕流轩、碧梧轩、藕香榭、水风亭、群芳圃等景点。同时,园林也呈现出西洋化倾向,园中出现了大片草坪。是时,半淞园正门前是宽阔的碎石子马路,有电车频繁往来。园内还有外商怡和啤酒的大幅广告牌,晚上常燃放烟火,众人打灯谜,斗蟋蟀,经常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民国年间的《上海胜迹略》赞赏该园“凡属园林景物,应有尽有,故得称雄于时”。
       园内每年五月初五有龙舟比赛,九月有赏菊展览。骑驴、桌球、戏曲与赏花等活动,中西餐饮亦一应俱全,竹枝词描写的“此间饶有山林气,胜似寻常游戏场”,说的就是这种场景。当时,一些公众及社团常假此举行活动。可惜的是,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半淞园和整个城南一起大半毁于炮火。一派繁华尽毁,半淞园没有再建,此地空留一地名。
       如今,曾经的半淞园原址已成为上海世博园区的一部分。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一座座极具艺术特色的环保建筑,环绕在半淞园路一带。古典园林、红色旧址与今日之创意园区并存,历史记忆与现实景象交融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