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错何以知己知彼强秦国

(2024-01-26 07:39:47)
标签:

历史

文化

先秦史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司马错何以知己知彼强秦国
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司马错塑像  (图源网络)

 
司马错何以知己知彼强秦国

 
       春秋时期杰出的谋略思想家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知彼既是一种基本的谋略思想,又是制订各种谋略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已深悟知己知彼的谋略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战国时期秦惠王的将领司马错就是其中深悟其道的一位杰出人物。
       司马错,是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主要生活在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王时期。司马错生活的年代,正是秦开始统一大业的关键时刻。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的农业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秦国的日渐强大也令山东六国感到恐惧,纵横家苏秦提出了六国联合抗秦的主张,韩国成为合纵派国家的急先锋。秦惠文王继位后,楚国控制着巴蜀及汉中、黔中地区,构成秦国向东和向南拓展的严重阻碍。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巴蜀两国相攻且都告急于秦,为秦之南征提供了重要机遇。在这一重要历史机遇面前,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又恐遭韩国进攻而举棋不定,便召集群臣商议。
       相国张仪主张先攻韩。张仪提出,秦国先跟楚魏两国结盟,占领三川郡,打通宜阳道,挟持周天子,并占领楚、魏两国,以完成霸业。至于蜀国只是一个西方边远小国,根本不值得劳民伤财去攻打,这对秦国的霸业毫无帮助。然而,大将司马错则主张“得蜀即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秦国要想称霸,首先必须国强民富,务必先扩张领土,增加财富,所以应当先灭蜀国。这样,秦国吞并蜀国之后扩大了版图,增加了财富。而如果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不仅不能获得什么实利,反而背了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而且周、韩自危,必然会去联合齐、赵共同抗秦。因此,攻韩是失策,伐蜀才是万全之计。
       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使其与张仪等率军伐蜀,蜀灭。接着,司马错乘机又灭巴、苴。巴蜀归秦后,秦就“益强、富厚、轻诸侯”了,很快改变了“地小民贫”的局面。秦还从人口、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对巴蜀地区进行了改造。从此,秦的国力与山东六国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版图上,秦的国土面积已超出原来数倍,成为当时幅员最大的国家,逐步跃升为第一号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强国,为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司马错何以知己知彼强秦国
(上图)电视剧中司马错形象剧照(下图)电视剧中司马错与秦惠王剧照
 

       司马错“得蜀即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的军事战略思想及其实践得以成功,完全出于他的知己知彼战略眼光。
       所谓“知己”,是对自己国力的正确认识。国家利益是研究和制定军事战略的出发点,在农业社会形态下,拓展疆域,增加战争所需的人口、粮食和资源,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司马错凭借着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一条以拓展国家疆域为突出特征的军事战略路线,为秦国最终击败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司马错认识到,秦统一天下的战争,是一场有计划的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争。秦国虽较强盛,但诸侯之地“五倍于秦”,相比之下,秦在经济上仍处于“民贫”的境地;在军事实力方面,六国之卒“十倍于秦”,二者相差甚远,尚难匹敌;政治形势对秦国也十分不利,苏秦的合纵抗秦思想已深入人心,秦国若在军事上举措失当,就会促成六国联盟,这是秦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可见,完成统一大业的巨大困难是明显存在的,秦国必须在经济上做好切实的准备。司马错正是看到了巴蜀地区的巨大经济潜力和恰当的介入时机,当机立断决定拿下这块盛产粮食和“铜、铁、竹、木”等战略物资的宝地。实践证明,拿下巴蜀与关中这两大经济区,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奠定了秦进行统一战争的物质基础。


司马错何以知己知彼强秦国
陕西渭南韩城华池村司马错墓
 

       所谓“知彼”,是对诸侯国间复杂矛盾的正确认识。司马错的谋略着眼于楚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以楚国为第一攻击目标。山东各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保护的关系,在“合纵”抗秦的大旗下,楚王也常被推为纵长。因此,在秦国势力不足够强大的时候,选取东方任何一国作为攻击目标,容易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被动局面。因此,把楚国作为战略进攻的首选目标,是非常英明的举措,能够搬掉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绊脚石,打掉合纵的头目——楚,就解除了秦长驱东进时的后顾之忧。而且,由于山东六国间的不同利益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合纵攻秦往往失败,使得秦国可以坐享山东六国自己不断相互削弱之局面。
       “得蜀即得楚,楚亡则天下并”。司马错综观天下形势后,坚决反对张仪提出的仓促东进攻韩的主张,而建议西取蜀地,结果果然如他所预计的那样,既未触怒实力尚强的关东六国,又得蜀地而秦国富强,一举名实两得,对后来秦国的壮大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错正是凭借对秦国内外形势的全面准确掌握,运用知己知彼的谋略,从而避开强点,从易处着手,通过伐蜀和平定蜀乱成功地推动了秦的统一大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