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朝尊老养老制度怎为后世借鉴

(2023-10-23 08:10:58)
标签:

历史

文化

唐史

敬老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唐朝尊老养老制度怎为后世借鉴
唐代敬老图之一  (图源网络) 


唐朝尊老养老制度怎为后世借鉴
——《容斋随笔》札记之二十四 


       九九重阳敬老节,说说中国古代尊老养老那些事儿。
       南宋文史大家洪迈十分推崇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在他的《容斋随笔》一书中曾多次提及。
       在《容斋随笔·卷九·老人推恩》篇中,他记述说,开元二十七年,皇帝下诏:百岁以上的老人,封下州史;百岁以上的妇女,封为郡君;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封上州司马,妇女封为县君;八十岁以上的,封县令,妇女封乡君。唐天宝七年,京城里七十以上的老人,依照县令的待遇;六十以上的,按县丞对待。同时,洪迈认为唐朝的尊老养老政策应为宋代所学习和借鉴,慨叹宋朝在尊老养老政策上“比唐不侔矣”。
       诚然,如洪迈所言,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应为宋朝所学习和借鉴。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唐朝的保护老年人权益、养老制度,应堪称古代中国尊老养老完美之举。


唐朝尊老养老制度怎为后世借鉴
唐代敬老图之二
 

       考察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是由中央到地方两个层面结合而形成体系的。
       从中央层面而言,尊老养老方面的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天子示范。按大唐制度,“皇帝亲养三老五更于太学”。通过这样的礼仪形式,皇帝为社会各阶层树立尊老养老的榜样,从而引导社会上形成尊老养老的风气。
       其二,赐杖赐封。皇帝赐杖尊老,一方面有助于老人起居行动,更重要的体现了尊重、关心和荣耀。在唐代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有获得赐杖的殊荣,高龄妇女还有专人到家赐杖的特殊礼遇。
       其三,皇帝慰问。唐代皇帝经常派专人慰问老人,有时皇帝还亲自前去慰问。郓州人百岁老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多次受到朝廷表彰。高宗封禅泰山,路过郓州,亲自到其家中慰问。
       其四,赏赐财物。唐代赏赐老者的物品一般为粟帛,如唐太宗颁布《赐孝义高年粟帛诏》,规定:“高年八十以上赐粟两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两匹。”也有赐酒食的,如穆宗下诏要求州道政府对所在军将及官员的年及九十已上的父母,“每至节岁,量与酒面优养。”
       其五,减免赋役。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主要为租庸调制度(租指田租、调指人头税、庸指劳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力役。
       其六,给予侍丁。唐朝为了保障老人有人奉养照顾,对高龄老人给予侍丁(护工)留家照顾老人。同时,政府安排的侍丁全部免除服徭役义务。如老人无力耕种自己的土地,就分给侍丁,保证老人土地的耕种与收获,使老人晚年生活有了物质保障。老人的侍丁,可以不是家人,也可以是外姓,只要双方愿意,上报政府,就可以履行奉养义务。
       其七,法律保障。《唐律疏议》可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它以立法形式提出保护老年人的权益。法律将各种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纳入“十恶”的“不孝”,规定凡是诅咒谩骂祖父母、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打老人的要问斩,过失杀死老人的,要流放到三千里之外,打伤老人的,要判徒刑三年。如果儿媳不孝顺公婆,应被休掉;媳妇辱骂或殴打公婆的,要加重处罚。
       其八,优待致仕官员。唐制对官员致仕(退休)的年龄、俸禄、赏赐等待遇作了具体的优惠规定,包括致仕官员回乡养老,因经济困难的可以乘官乘。


唐朝尊老养老制度怎为后世借鉴
唐代敬老图之三
 

       从地方层面而言,尊老养老方面的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礼敬老。乡饮酒礼是古代地方和民间敬老尊老的重要礼仪。贞观六年(632)唐太宗下诏,让有关部门抄录《礼记·乡饮酒礼》并颁行天下,要求“每年,令州县长官,亲率长幼,齿别有序,递相劝勉,依礼行之。庶乎时识廉耻,人知敬让”。如常州任刺史“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为乡饮酒礼,登歌降饮,人人知劝”。从中可以反映出唐代地方政府通过举行乡饮酒礼,引导百姓敬老养老的劝化效果。
       其二,慰问老者。慰问老者是唐代地方政府官员尊老敬老的重要方式,中央政府对老者的慰问往往由地方政府官员来实施。地方长官除了“岁时亲自存问,兼致羊酒“以外,还对“孝子顺孙”等进行赏赐,“量加优恤”。如长庆三年(823)四月,尚书左丞孔戣已致仕,仍委所在地方长吏,岁时亲自慰问老人,兼致羊酒、刍米什器之类。
       其三,家庭养老。唐代的养老形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由地方组织并监督,家庭负责,对老人实施经济或物质的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除了实施侍丁等给养措施以外,唐代的家庭养老更注重精神上的慰藉。特别要求对父母等长辈做到“色养”。当时,流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通俗简单一点,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一代名相、时任司空的房玄龄,不只为臣称职,赡养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当年房玄龄“色养”老人极为到位,《贞观政要·孝友》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唐朝尊老养老制度怎为后世借鉴
唐代敬老图之四
 

       “尊老养老”,在我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尊贤尚德,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奉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策,建立了完备的尊老养老政策及中央主导、地方配合并组织实施的尊老养老机制,在措施上既有政治上的礼遇、经济上的激励,又有法律上的保障,在具体规定上体现出细致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朝各位皇帝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其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年下“养老诏”28次。同时,唐朝提倡、鼓励政府官员在社会上带头,承担起家庭养老的重任。政府官员赡养老人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把需要赡养的老人带到任职之地;二是路远或权重的官员携带老人不便,采用申请移职到家乡或者老人移居就养的方法。可见,儿子赡养父母是唐朝自上而下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
       当然,包括唐朝在内的中国古代保护老年权益、养老的法律带有纲常礼教的封建色彩,并不适应与时俱进的今天,但毕竟促进了中国古代养老尊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客观事实也是值得肯定的。唐朝使中国古代尊老养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确实可以称之为封建社会的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