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秋水落霞游园去

(2023-10-20 08:16:36)
标签:

历史

文化

诗词

古迹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秋水落霞游园去
上海嘉定古园林秋霞圃池上草堂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秋水落霞游园去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二十八:秋霞圃

 
       秋霞圃,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秋霞圃,是我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上海五大古园林(嘉定秋霞圃、松江醉白池、上海豫园、南翔古漪园、青浦曲水园)之一。当年,秋霞圃的园主借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落霞”、“秋水”来为自己的园林命名,希望在自己建造的园林空间中,也能描绘出王勃笔下所描绘的“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的画卷,这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是对诗意的追求。
       当然,作为“上海史诗”的申城竹枝词是不甘寂寞的。清朝乾嘉学派代表人物钱大昕、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王鸣盛都写有竹枝词,表达了他们对诗意秋霞圃的赞美。 

       刺眼繁花细细开,陌头女伴踏歌来。
       说香才罢游园去,延绿轩前薄相回。(钱大昕《练川竹枝词》)  

       法华古寺塔铃催,瑞竹轩窗面面开。
       陌上女郎连袂出,即山亭子探春来。(王鸣盛《练川杂咏》) 

       诗中所描写的“延绿轩”、“瑞竹轩”、“即山亭”等都是当年秋霞圃园中的景点。
       秋霞圃,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由龚氏、金氏、沈氏三姓的私家园林和邑庙(城隍庙)合并而成的。园内建筑大多始建于明代,部分可以上溯到宋代。全园共有4个景区,分别是位于园林西南的桃花潭景区、位于桃花潭景区东边的凝霞阁景区、位于园区北部的清镜塘景区以及位于园区东南的邑庙景区。
       秋霞圃面积不大,仅八亩左右。但小巧玲珑的空间通过充满诗意的布局,使得整个园林步步有景,景景有诗,诗中有画,美不胜收,故明代久居松江的董其昌题额:“十亩之间”。秋霞圃以山取胜,水为中心。园内有池上草堂、屏山堂、舟而不游轩、延绿轩、碧梧轩、丛桂轩、扑水亭、三星石、黄山假石诸景,皆沿池布置,呈现了明代中叶以至清初的园林风格。
       秋霞圃的造园者,主要是龚氏园的龚弘。龚弘,字符之,一字蒲川,嘉定人,官至福建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等。因治理黄河决口及运河功勋卓著,被正德皇帝称赞为“干事老臣”。龚弘仕途平坦,一路平步青云,但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多次拒绝官禄,要求归乡,最终如愿,得以在家乡嘉定修建私园,过着他所追求的饮酒作诗、隐居山林的生活。因此,秋霞圃与江南其他园林相比,多了份轻巧、清新和自然,整个园林的设计充满山林野趣的欢快与淳朴。


竹枝词说:秋水落霞游园去
(上图)桃花潭里水揽幽邃(下图)凝霞阁中院廊相连

 
       竹枝词提到的延绿轩、瑞竹轩、即山亭等园林建筑,是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对话体现出来的一种诗意。园林中舫、轩、亭之间的对话,亭角与树梢的对话,树与白墙的对话,无不展现着人工建筑融入大自然的诗意画面。至于园林中的山石布局,更是诗意盎然。山石在秋霞圃中无处不在,无论假山、山石小品还有石阶,都为园林营造了以假乱真的自然环境。桃花潭景区的假山上修有即山亭,拾阶而上来到山顶的即山亭,居高临下,登高远眺,全园景色顿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的心情油然而生。
       秋霞圃的许多园林建筑,还通过匾额、楹联、门楣以及刻石来展示园林主深厚的文学素养。如“枕流漱石轩”,轩名出自三国时期隐士秦宓的典故,“枕石漱流,偃息于任意之途,恬然于浩然之域”。短短几个字的匾额,园林主追求心性高远的文人雅士隐逸的意愿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池上草堂”楹联:“池上春光早,丽日迟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草堂霜气晴,轻风飒飒,水流花放,疏雨相过”,通过对秋霞圃春秋二季秀丽精致的描绘,直接表现了园林主人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怀。
       当然,和所有江南园林一样,秋霞圃也是在“水”上做足了文章。有竹枝词咏道: 

       窥山莫上金沙塔,看竹谁游玉带河。
       恰喜碧光亭晓憩,满池香气溢新荷。(浦文俊《练江竹枝词》)  

       你看,满池倒影,新荷溢香,景与影、动与静同时闪现在同一场景中,正所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傍晚,晚霞映照,水光山色,映入眼帘,好一幅“薄暮空潭曲,日色冷青松”的美景。秋霞圃的水体,主要位于桃花潭景区和凝霞阁景区,又以桃花潭景区的桃花潭水景最为优美。潭岸用山石随意堆叠,土石和植物相杂,水与岸界限模糊而自然,潭与周围茂密的植物、杂乱山石融为一体,岸边树木枝叶垂向水面,天空云朵映入水中,此时此刻,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园名的真谛,真正去体会园林主通过美景营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意的诠释。


竹枝词说:秋水落霞游园去
(上图)清镜堂内花木扶疏(下图)邑庙深处看见岁月 

       同样,和所有江南园林的遭遇一样,园林随着园主的兴衰以及政事变迁,屡遭损毁。
       据有关史料记载,秋霞圃本为明工部尚书龚弘的私人花园,始建于弘治十二年(1502),初名龚氏园。隆庆间,龚氏衰落,售与徽商汪伦。万历时,汪伦又将此园还给龚弘四世孙锡爵。锡爵子方正,与当时称嘉定四先生的唐时升、娄坚、程嘉燧、李流芳相过从,常聚园中为诗文会。
       清顺治初,龚氏后裔与抗清领袖侯峒曾、黄淳耀等一起严守嘉定城,失败后,与侯、黄俱殉身。龚氏又一次败落,又将秋霞圃售给汪商之后。雍正四年,汪氏将园捐给城隍庙为庙院。其东沈氏园,为明万历、天启年间沈弘正所建,其子孙也在雍正四年将园捐与城隍庙,并与秋霞圃合并。
       由于战火波及、人为破坏等诸多原因,秋霞圃到建国初期已损坏严重。解放后,园林先后被列为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拨款修复,于1983年开放。1980年起,当地政府启动两期维修扩建工程,至1987年全面竣工开放,恢复了三园一庙景点五十多处,形成了今天景区的主体。
       今天的秋霞圃,成为上海五大古园林之一,也是游客网红打卡之地。漫步园林,景色秀丽妩媚,整个园林步步有景,景景有诗,诗中有画,美不胜收。尤其你秋天来到秋霞圃,素有“秋天画板”之称的秋霞圃,更是有其独特的美,杏黄槭红、楼台亭榭,在阳光下相互映照格外艳丽,令人无不陶醉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