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绿到松陵第一桥

(2023-08-29 08:28:10)
标签:

历史

文化

古迹

诗词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绿到松陵第一桥
“云间第一桥”——上海松江跨塘桥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绿到松陵第一桥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二十六:云间第一桥 


       上海古桥知多少?根据2012年的上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上海市现存古桥459处。当然,也有学者经过实地考证,认为应为617座,除4座位于中心城区外,其余皆在郊区。
       那么,上海原有古桥有多少呢?上海是水网化地区,古代以吴淞江为水道轴线,以“浦”、“浜”形成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航运和灌溉水系。俗话说,有河必有桥,上海地处江南水乡,素有“一里一桥”、“三步两桥”的“桥乡”之称。上海的古桥甚多,据相关资料披露,上海曾经有古桥5000多座,但无翔实的史料可查。
       如今,现存的最老古桥是哪座呢?据资料搜索,应为松江跨塘桥。此桥为3孔石桥,长50米,高8米,宽5米。古桥始建于南宋,原为木桥结构,名安就桥。南宋绍熙四年(1193)的《云间志》载:“安就桥,跨古浦塘,在县西三里,俗称跨塘桥”。后毁,明徐阶倡议重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为石拱桥,是当时松江最大的一座桥。桥亭有石碑,碑文题曰“云间第一桥”,碑文记述了这座桥宏伟规模:“广骛五马而陂陀兮,高六寻而磅礴;二十五武之延袤兮,其窦穹而半廓”。意为这座桥的桥宽可五匹马并行上下坡,高达16米,气势磅礴,桥长25米,桥洞呈拱形半圆。
       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修古桥,全桥大部分系青石,桥面石阶与栏杆改用花岗石。桥顶东侧栏杆下有石刻横幅:“云间第一桥”。此桥的桥顶与桥墩十分纤秀,属于典型薄拱墩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宋代陆蒙曾为此桥赋诗:“路接张泾近,塘连谷水长,一声清鹤唳,片云在沧浪。”诗中的“张泾”、“谷水”皆松江辖下的地名,沧浪则比喻与松江毗连的苏州。这首诗把跨塘桥所处的地理方位标示得非常准确,且具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学色彩。
       清代的上海竹枝词也留下了一些赞美跨塘桥的优美诗篇。如沈璧琏的《松江杂诗》中有: 

       中酒伤春送暮潮,蓬窗卧听雨潇潇。
       可怜芳草无情物,绿到松陵第一桥。 

       诗中的“松陵”系吴淞江的古称,为太湖支流三江之一,由吴江县东流与黄浦江汇合,出吴淞口入海。这里的“松陵”,无疑是指“云间”松江了。
       丁宜福的《申江棹歌》有一首竹枝词则提供了更多信息: 

       闲将古迹话江乡,问俗亭荒剩斜阳。
       三字风流须作赞,诗窠棋囤字仓场。 

       诗中所言“问俗亭”说的是跨塘桥上原建有的“问俗亭”。诗中所言“三字风流须作赞,诗窠棋囤字仓场”,明张弼有《三字赞》,其序:“三事者何?诗也、字也、棋也。吾郡素有诗窠、棋囤、字仓场之谚。”松江自古以来文风炽盛,据《郭府志》谓:“士人帖括外,兼娴风雅。凡辞赋之业,童而攻之。即六书八法,莫不家习而究其奥。今海内谈诗家,率推云间派,而论书画者,亦以云间为宗云。”


竹枝词说:绿到松陵第一桥
(上图)松江方塔园望仙桥:全国仅存的木肋石板桥
(中图)青浦金泽镇迎祥桥:中国连续简支梁桥的鼻祖
(下图)青浦朱家角放生桥:上海现存最大、最长的大型五孔石拱桥
 

       另外,笔者还搜索到赞美上海古桥的其他一些竹枝词。如位于金山吕巷镇的铁笛桥。可惜,笔者苦无资料可查,不知今日之铁笛桥情况如何了。据《上海风俗古迹考》记载,铁笛桥,在金山吕巷镇西,璜溪口,又名东阳桥。乾隆《金山县志》:“元延祐年吕良佐建,明正统年沈景重建。”元末杨维桢与陆居仁、贝琼等名土,曾在此处吟唱,杨维桢吹铁笛于桥上,故名“铁笛桥”。有竹枝词咏道: 

       璜溪水浅夜无光,海上何人复钓璜。
       龙组瑞符应佐命,太公未许老戎行。(陈全浩《松江街歌》) 

       绿柳低垂映碧高,渔船半系板桥桩。
       多情最是璜溪月,直送春流到浙江。(王霆《松江竹枝词》) 

       还有金山朱泾镇西秀州塘上的万安桥。清代诗人陈金浩有竹枝词集《松江衢歌》,其中一首咏道: 

       落照湾西佛火幽,钓滩船覆水悠悠。
       万安桥下波涛急,终缚蛟龙遏狂流。       

       据《上海风俗古迹考》记载:万安桥在朱泾镇西秀州塘上,当时是朱泾地区交通要道。据《朱泾志》,明洪武时,里人宋华甫初建。但因桥址南有险湾,水流湍急,明清两代屡修屡圮,凡八次。故自此后数百年,行人只得渡船而过。1979 年,金山县设计建造了新桥。

 
竹枝词说:绿到松陵第一桥
(上图)宝山罗店镇丰德桥:有桥无河的“旱桥”
(中图)青浦金家桥镇麟趾桥:上海内河中不多的可通航的古桥
(下图)黄浦豫园九曲桥:每一弯雕刻一种季节性花朵
 

       在写这篇博文时,注意到的是,当年地方乡绅在建造桥梁等交通设施的贡献。古代社会,事关路、桥这类公共事务的兴办,间或亦由地方官员出来主持,并拨出一点款项,但总体上数额十分有限。何况,上海乃水乡泽国,河网纵横交错,所修桥梁之多,数以千计,全要让官府承办,事实上不太可能。因此,更多的时候,还是靠众人集资,有时是富室捐纳,甚或为僧道尼等化缘而得。鉴于乡绅具有某种号召力,加上他们中的大多数财力还比较雄厚,所以铺路筑桥以及地方上较大项目的建设,往往都由乡绅牵头筹划。
       如松江境内的广济桥,原为木桥,一遇雨淋辄坏,时坏时修,收效甚微。晚清时期,在一次河溢中,广济桥终于大坏,交通为之中断,“往来濡滞,艰阻莫状”。时有地方乡绅林平泉出面倡议,并率而捐金,于是,“上大夫以及小民,无不随手辄应”。“公时徒步撤盖,躬自督省。见工徒作苦,或霜晨暑昼,命童仆持酒肉相慰劳,以故人益感奋”。新造之桥为石桥,有三个桥洞,颇具规模,历时整整六年。在那个年代,这可以算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了。从此,“往来纷集,各得其所,下通舟楫,驾马如驰。一时缘道欢声,小大胥庆”。广济桥的重建,很能反映乡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修桥铺路,造福乡民,这些乡绅的所作所为,其意义便超出了建桥修路事情的本身。
       河流是自然,桥是文化,而文化则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血脉。古桥,是时代的标志,是历史的丰碑,它们经历千百年风风雨雨,有说不尽的兴衰沧桑。古桥之所以常被人们回顾眷恋,是因为古桥不仅是水乡的标识,而且更承载着他乡游子挥之不去的依恋和浓浓的乡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