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才胜德”为何是祸

(2023-09-05 07:59:25)
标签:

历史

文化

先秦史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才胜德”为何是祸
《三家分晋》连环画图片  (图源网络) 


“才胜德”为何是祸 


       春秋末期,晋国王室的统治地位日渐衰微, 出现了由智、赵、魏、韩四卿分晋的局面。在四大家族中,智氏的势力最强,妄图吞并其他三家的土地。
       智伯即荀瑶,又称知襄子,晋六卿之一。早在智氏控制晋国时期,当时掌权的智宣子准备立其嫡子智伯为继承人。晋国大夫、智宣子兄弟智果就提出异议:如果立智伯为继承人,智氏家族定遭灭亡。智宣子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智果为避祸,改姓辅氏。
       智伯执掌晋国大权后,自恃强大,不与人和睦。智伯在与韩康子 (韩虎)、魏桓子(魏驹)赴宴时,当众戏弄韩康子,侮辱他的谋士段规。智果劝告智伯:激怒对方要防备报复,智伯不予理会。此后,智伯先后向韩康子、魏桓子提出领土要求,两家族虽不情愿,但从长计议,答应了智伯的要求,送给智伯两座大城。智伯对此并不满足,又向赵襄子索取土地,遭到抵制后联合韩、魏精兵攻打赵氏。赵氏退到后方城市晋阳,智伯派人掘开汾河,水灌晋阳城,晋阳军民坚守不降。
       赵襄子面对大水围城的严峻形势,秘密派人出城会见魏桓子、韩康子,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并与其结成盟约,确定了共同击杀智军的联合行动日期。在约定时间,赵襄子派人掘开堤防冲灌智军,率精兵冲击智军前锋,韩、魏两军从两翼夹击,致使智军大败,当场擒杀智伯,并将智氏家族斩尽杀绝。智果因改姓辅氏,躲过了这场大祸。赵、魏、韩击灭智氏家族后,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最终确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故事。这是《资治通鉴》记载的第一件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开篇用心良苦,开篇立意,第一节讲礼制名器,第二节讲才德之分,这都是治国之大本,也是《资治通鉴》最重要的两条纲领。《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两个“德才之辩”的故事,引人深思。


“才胜德”为何是祸
“三家分晋”图画选
 

       第一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在诸子中确定智伯为继承人。但是,族人智果反对说,智伯虽有“五贤”(美鬓长大、射御兼通、才艺超群、善辩能文、强毅果敢),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不仁”(缺乏仁德之心),为人刻薄寡恩,损人利己,不懂得笼络人心。智果认为,如果不能施政以仁,而自恃“五贤”强势治国,是不可能获得心悦诚服的拥戴的。然而,智宣子根本听不进智果的劝告。
       第二个故事。与此同时,赵氏家族也在考虑嗣卿人选。赵简子的两个儿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究竟立谁为后?父亲打算考考他们。赵简子把两支写着“训戒之辞”的竹简,分别交到两个儿子手上,叮嘱他们要牢记在心并保管好竹简。三年之后,赵简子问他们,还记得竹简上的话吗?大儿子伯鲁忘得精光,竹简也找不到了。小儿子无恤却背得滚瓜烂熟,竹简也藏在随身的衣袖里。显然,赵无恤的谨慎、谦卑、细心,让父亲决定立他为接班人。此人就是赵襄子。
       历史证明,智果的担心没有错。智伯独擅晋国大权后,其贪婪、骄奢、刚愎自用和独断专行的本性暴露无遗,开始了对晋国韩、赵、魏三卿蚕食鲸吞的行动。他引晋水和汾河水灌晋阳,城中老百姓断粮无米,只能“易子而食”。但最终智伯多行不义必自毙,被赵襄子联合魏、韩两军击败并杀死。历史又证明,赵简子的选择没有错。赵襄子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注意团结内部,善于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


“才胜德”为何是祸
“三家分晋”图画选
 

       司马光对两个故事作了“德才之辩”,他说了一段非常著名而又常常让后人不断拿来琢磨的话。他说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智伯的灭亡,是他的才胜过了德。他解释说:“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司马光确定“才”与“德”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把这二者混淆,统称为“贤人”,那你用人就必定出现失误。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不过是德可倚仗的资源,而德是统帅。
       他进一步说明“才”指这样的人:聪明、洞察、强势、执着;“德”指这样的人: 正直、公道、包容、平和。一个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用人之术即“标准”,那就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取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找不到圣人,那就用君子吧;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因为君子会把才干用在正道,小人会凭才干无恶不作;愚人即使想作恶,但智慧不济且气力不胜。
       可在这个世界上,难就难在圣人、君子、小人、愚人他们并非头上刺字,界限分明,人们往往一时或相当一段时期,甚至一辈子都很难把他们截然区分与辨明。司马光也特别分析了这种情况,那是因为“德”这个东西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而“才”这个东西让人一看就喜欢。于是有“德”的人往往令人尊敬,但也容易让人敬而远之;有“才”的人招人喜欢,对喜爱的人自然就易于宠信专任。可是自古以来,待到或国破、或家败,人们才发现,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之人。所以,司马光加重语气说了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如果治国治家者能审慎考察“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那么就不必担心会失去人才了! 


“才胜德”为何是祸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结合智伯之死,对领导者的德和才问题发了一通议论。他认为领导者的德比才重要,从今日角度言之,与领导者个人的道德修养相比,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则更为根本。但是,在制度约束的前提下,选择什么人当领导者或接班人,其道德品质是关键。司马光认为,君主治国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仁”。所谓“仁”,就是要讲政治,并且善于把政治理想化为社会共识;同时,还得发展生产,重视民生,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戴。
       智伯的问题,其实在他被选为接班人之时,就暴露出来了。智伯的“五贤”即五大优点,在古人看来并不是人君最重要的看家本事,属于“自能”。如果提升到人君“大体”的高度,智伯的五大优势,是“匹夫之能”。智伯狂妄霸道,误判形势,轻视对手;决策上不明是非,不听谋士正确的谏言,这都是领导者的大忌。与智伯的粗疏相反,赵襄子在被父亲选为接班人的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精明和细致。此外,智伯在外交上也犯了错误。他言语不谨慎,行为太张扬,引起了盟友韩、魏两家的疑忌,临时的“统一战线”霎时解体,己方三对一的优势,变成了与敌方一比三的劣势,焉能不败?!
       在中国传统伦理学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中,道德修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礼记·大学》讲:“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人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完善,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
       道德是治国的根本。孔孟等儒家对此都有重要的论述,他们指出勤修德政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反映了古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当然,片面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以为道德教化能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是不现实的空想。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是道德教化。但是,良好的道德风气会促进社会的进步,道德的败坏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破坏经济的发展。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古人重视德教的思想足资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