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图源网络)
高考试题为何钟情《史记》
见报端有文章揭示,从1952年开始,《史记》就几乎是每年的必考书目。
据不完全统计,《史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大概出现了32次,考题的重点,基本都是人物传记。仅以全国卷为例,如1953年、1982年、1983年考《史记·项羽本纪》;1954年、1956年、1984年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980年考《史记·留侯世家》;1979年、1980年考《史记·淮阴侯列传》;1988年、2006年考《史记·季布栾布列传》;2002年考《史记·李将军列传》;2004年考《史记·张丞相列传》;2005年考《史记·滑稽列传》;2019年卷一考《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卷二考《史记·商君列传》、卷三考《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另外,2020年全国卷一作文题材料也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由此可见,高考试题涉及最多的传统典籍非《史记》莫属。那么,高考试题为何钟情《史记》呢?
这不能不说《史记》太牛了!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且是世界文库中的瑰宝。它既是一部历史巨著,又是一部文学杰作。尤其是它创立的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其文学贡献至今无人超越!而高考语文试题,是综合考查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把握,《史记》的人物传记,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为我国的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司马迁重视人的作用,以人物为历史的主体,为历史人物作传。《史记》摹写的是典型历史人物,不象寓言、小说可以虚构创作,而必须受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但又不能一切照抄照搬生活现象。司马迁写传,旨在“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总结历史教训,揭露腐朽黑暗,针砭当世。因此,不论是所写的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经过审慎的选择。这里既有历史家的科学精神,又有文学家的辛劳耕耘。
如对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讲述,《史记·伍子胥列传》即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伍子胥,集中有关题材,系统完整地描叙了伍子胥的一生,成功地“传畸人于千秋”。在传中,司马迁根据伍子胥的性格持点,甄选题材,精心加工。在《吕氏春秋》、《战国策》的基础上,补写了伍子胥智过昭关、江上遇救、渔父拒绝报酬、中道行乞等等生动细节。司马迁不愧为善于描摹人物的艺术大师,被后代史家称赞为“此一节描画极工”。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史记》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司马迁描摹越王勾践,从励精图治的明主转而为杀戮无辜的暴君,前后仅仅相隔数行笔墨。一个勾践,两副嘴脸,明主与暴君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由于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集中完整,因此给读者的印象具体深刻。他使人透过勾践,看到统治者的本质。刘邦的无赖、吕后的狠毒、景帝的褊狭、武帝的专横,司马迁在纪传里,通过人物形象的描绘,一一作了深刻有力的揭露。
各个年代的《史记》版本部分展示
至于描摹形势,如七国争雄的风云、秦末鼎沸的时局,在司马迁的笔下,通过运筹帷幄者转危为安、披坚执锐者攻城夺关、斩将搴旗的雄姿的场面描写,无不如睹如闻。再如刻画人物,无论叱咤时代风云、驰骋战场上的豪杰,鼓弄唇枪舌剑、竞逐于函关内外的说客,还是烜赫一世的女皇、以财自卫的寡妇、善于鉴识人才品评贤愚的御者之妻、能够救济韩信施恩拒报的乡间漂母、城门小吏侯赢、卖浆贱民薛公、拍马奉承的酷吏佞臣、廷争面折的忠臣直吏、言必信行必果的游侠、勇敢果断甘为知己者死的刺客,乃至刑徒商贩、屠夫狱卒,医卜星相,妇孺童竖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变化无穷的遭遇,虽然笔墨繁简不同,然而一经点染,神情毕肖,颦笑之间,性格分明,个个立于纸上。
当然,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巨著,《史记》具备了精湛的语言艺术和鲜明的风格特点。《史记》的语言,班固曾总结为“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韩愈赞美为“雄深雅健”,
柳宗元推尊为“峻洁”,苏辙颂其奇,刘熙载称其逸。历来的赞誉已足以证明它瑰玮奇肆,造诣精深。
《史记》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传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境遇神情。司马迁说理抒情,淋漓尽致,吸收民间语言,俚而不俗。司马迁善于向人民学习语言,经常引用歌谣俗谚,进行说理抒情。如批判卖官鬻爵,以金赎罪等黑暗政治的谚语:“干金之子,不死于市”,如概括生活真理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都十分精炼妥贴。
综上所述,如此历史文学巨著,焉能不为历代语文教学及考试所用之?!
《史记》故事绘画(左图)管鲍之交(右图)季札挂剑
如2020年全国卷一作文题材料出自《史记·管晏列传》,这是考查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理解的。考题要求阅读列传的材料后,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感触最深的一位,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从“管鲍之交”这个动人心弦的历史典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赞许齐桓公的宽宏大量和知人善任,可以称赞管仲不忘知遇之恩并充分奉献自身才能,更可以赞美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高贵品质。同时,从自己的阅历从“管鲍之交”谈开去,在当今社会现实中该怎样呵护自己的友情,建立新时代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连接。
再如2017年全国卷,文综历史考查学生对于“季札”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季札的故事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又称季子,是春秋时期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季札出使齐国,劝说晏婴、子产等重臣早做准备免于祸患,预言韩、赵、魏“三家分晋”,显示他高度敏锐的政治嗅觉。最令后世称道的是“季札挂剑”的典故,季札把宝剑赠给已经逝去的徐君,表现出他重于友情,一诺千金的高贵品质。考生们可以围绕司马迁对季札的赞叹:“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展开议论,当然,如果读过《史记·吴太伯世家》,这道历史题就很容易拿高分了。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课堂教学中关于《史记》的知识要点,而且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史记》,把《史记》中人物传记读懂读通了,高考语文和历史试卷中那些令人头疼又分值最高的题目就不用发愁了。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因此,两干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当然,也成为了高考语文和历史试卷钟情的必考书目。
当然,我们的人生远比高考开阔多了。我们的人生更需要一遍一遍重读《史记》,对话那些动人心魄的人物,守望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在那里总会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和人生,这就是当代的人们喜欢《史记》的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