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中古朴的吴淞炮台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防海当年筑炮台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二十四:吴淞炮台
走进上海宝山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漫步在滨江湿地上的木栈道,东望长江、南眺黄浦江,一股浩然之气由衷而生。
炮台湾,炮台湾,因为这里曾经是举世闻名的吴淞炮台。吴淞炮台,在吴淞口。吴淞为上海门户,处黄浦江、长江入海交汇口,形势险要。炮台之设,原为防御海盗。近代以来,外国殖民主义对我国由经济掠夺加以武力入侵,吴淞成为海防要塞。
吴淞炮台,有东炮台,在吴淞口南岸,位于现川沙县凌桥乡炮台浜村朱家宅北。道光后兵备重于西岸,炮台成废垒。西炮台,俗称老炮台,扼南洋海口。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舰入侵,提督陈化成亲督此台,敌船多受创。因后路兵溃,力战阵殁。从此,吴淞炮台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疼,陈化成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英雄。
道光以后,不少文人写下竹枝词,以痛悼吴淞炮台和陈化成。
吴淞口子犬牙排,防海当年筑炮台。
一自通商都撤去,随波轻送火轮来。(邗江以湘甫《沪游竹枝词》)
毁家不恤独呼天,喷血吴淞起复颠。
万口江东陈老佛,将军不死海生烟。(沈桢《高桥竹枝词》)
依据以上三首竹枝词,先讲一讲吴淞地名的由来。
吴淞是吴淞江出海口附近地区的泛称,吴淞在10世纪就已经成陆。1386年,明朝政府在此建立吴淞江守御千户所。因为该所设置于吴淞江故道,故以江为名。
吴淞,旧名胡巷桥,乾隆年间更名为胡巷桥镇。早在雍正三年设吴淞营捕盗战舰会同顾泾司巡检,凡进出海口商渔船只,由此挂号照验。吴淞既扼黄浦江出海口,又是蕴藻浜的入江口,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时期就设有副总兵镇守,到清朝改设参将驻防。1870年,总督曾国藩奏改营制,建吴淞营。
接着,再讲一讲吴淞炮台的历史。
吴淞炮台,是吴淞地区最著名也是最重要军事设施。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就在吴淞地区修筑炮台,计有东、西、南、北和狮子林5座炮台。除东炮台在黄浦江东岸外,其余4座原址均在吴淞地区境内。吴淞要塞主要由西炮台、东炮台和它南面蕰藻浜岸边的新月堰炮台组成,三座炮台互为犄角。
在整个吴淞要塞中,吴淞镇可以说是重心。吴淞要塞从吴淞镇的尽头开始,沿着黄浦江江口一直延伸到宝山县,绵延3英里。沿线筑有炮台,架着134门大炮。吴淞镇南临蕴藻浜,浜北有石砌的半圆形炮台一座,
架着10门大炮。镇的对岸有一座圆形的砖砌炮台,架着21门大炮。
吴淞地区有东南第一险要之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针对吴淞的防御,吴淞既有重兵防守,又有严密的防备。它可以说是上海甚至整个长江的军防重镇。因此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历次侵略战争,不管战场在何方,吴淞往往受到影响。
晚清《点石斋画报》中描绘的吴淞炮台图片
最后,讲一讲1842年吴淞炮台的战事。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政府在吴淞已经开始布防。1840年7月,江南提督陈化成来到吴淞(直到1842年6月牺牲,他从未离开过吴淞)。陈化成到达吴淞后,率领兵将1000人和从上海、吴淞、崇明各地调集来的将士上万人,在西炮台面临长江一带海塘,筑成一条20里长的土墙。同时,陈化成在沿海塘修筑土堡26个,大大增强了炮台的外部防卫能力。
1841年6月25日,当时的两江总督裕谦与陈化成巡视吴淞一带备战。这时的吴淞本营兵千人,乡勇300人,明轮40艘。从宝山到吴淞3里长的海塘上,设置大炮134尊,吴淞镇蕴藻浜北设置大炮10尊,浜南设置大炮21尊。当时有文赞曰:“陈军门化成,亲驻炮台,昼夜防守,激励将士,安抚乡民,严以设备,而偃旗息鼓,入夜不点灯,不敲梆,镇静无哗。”
1842年6月16日凌晨,英国以“皋华丽”号和“布朗底”号两艘吨位最大的战舰为先锋,直冲吴淞炮台前方。面对悍然来犯的英军,陈化成下令发炮回击。据一个参战的侵略军人记载:中国军队始终打得很凶猛,我方战舰在指定地点停妥后始行回击;双方连续炮战达两个半小时。……我方舰队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为最厉害。我军旗舰被击中多次,后樯被击中三炮,“布朗底号”被击中十四次,希威特海军中尉在甲板上被一颗炮弹击中而阵亡。“西索斯梯斯号”被击中十一次,其他舰只也都被击中多次。
陈化成在发炮回击的同时,出动几十艘兵船和大型轮船,在江面上与英军作战,但由于武器落后,射程远不及英军,没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中午12点后,英运输船载运陆军部队在吴淞西岸登陆,兵分两路进攻宝山县城。驻守在宝山县城的两江总督牛鉴,临阵脱逃。陈化成腹背受敌,已成孤军的陈化成,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终于牺牲。
吴淞抗英之战中,牺牲得最为壮烈的是陈化成。陈化成,字莲峰,福建同安人。从行伍积功至提督、封振威将军。鸦片战起英侵略军陷厦门,将军家被毁。将军曰:“毁家不足恤,恨不能速战耳。”吴淞抗英战斗中,严于治军,抚恤土卒如家人父子,军民呼为“陈老佛”。
战后,将士们在芦苇丛中将他的尸体找出,运到嘉定,在武庙入殓。道光亲为哀诏,有“挥泪循览,愤闷填胸”语。发丧时,军民痛哭不已。道光帝下诏优恤,在其故乡和死难地建立专祠,赐谥“忠愍”。对于这位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上海人民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立祠,树碑,赋诗,作文,以各种形式纪念他。上海县城、宝山都有陈公祠。故竹枝词赞曰:“万口江东陈老佛,将军不死海生烟”。
民国时期拍摄的吴淞炮台老照片
吴淞抗英之战的失败,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武器的粗劣落后,制度的腐败是失败的根本因素。最为可惜的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廷准予吴淞开埠,以为炮台有碍商埠市场,当地官员竟奏请拆除。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将西炮台以炸药毁,仅存一基。与西炮台隔江对峙相望的东炮台也逐渐变成废垒。南、北、狮子林炮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炸毁。民国初,文人余槐青在《上海竹枝词》中伤感的景象,正是当年的炮台湾写照:
吴淞门户已难关,坏我长城岂等闲。
狮子林中余要塞,游人空说破台湾。
今天的吴淞炮台湾,已是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宝山长江口超靓的一张名片。风景旖旎的炮台湾国家,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吴淞炮台纪念广场顶端,是一门经历无数战役的清代古炮,它在一次次苦难与新生的更迭中巍然屹立,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浴血鏖战和一次次炮火的洗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