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问谁风气独开先

(2023-07-27 08:58:28)
标签:

文化

历史

上海史

古迹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问谁风气独开先
上海光启公园内徐光启墓地的徐光启雕像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问谁风气独开先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二十三:徐光启墓 


       走进上海徐家汇地区,繁华的商圈里,各大商厦商品琳琅满目,充满现代浪漫气息。马路上车流如织,街道上人潮如涌,热风拂面,热闹非凡。然而,走到南丹路口,匆匆走过的行人却不由得放慢脚步,那里的绿草丛中端坐着一尊紫褐色的雕像,正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行人。再往里走,就是光启公园,几百年的松柏、香樟、玉兰郁郁葱葱,公园内有一种古木森森的气象,充满着清寂邈远的氛围。这里,就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墓。
    墓碑前,有徐光启戴着明代官帽的半身雕像。雕像面对着一片开阔的绿草地,徐光启朝前眺望,象征他是一个目光远大、思想深邃的科学家。在公墓的右侧有一个碑廊,正反两面镶着十二块黑底碑文,上面刻着徐光启亲笔写的《几何原本序》、《致顾老亲家尺牍》,以及他以行书手写的唐代诗人李颀的部分诗篇。墓地静悄悄的,幽深而又肃穆。
       上海人一向以徐光启为傲,对他充满着敬仰崇拜之情。据史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在徐光启逝世八年的落葬仪式上,“全城吊唁执绋,极荣哀之盛。”自然,作为“上海史诗”的竹枝词是不会缺席的。 

       西学东来四百年,问谁风气独开先。
       术精火器兼天算,有用当推农政全。(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结伴行来宝善街,香尘轻软印为鞋。
       漫寻相坟何处有,半属民廛半馆娃。(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 

       阔废祠荒旧物衰,光启留名路永怀。
       更觅丰碑何处有,徐家汇处墓留台。(佚名《沪城断竹枝词》) 

       前一首竹枝词出自上海著名士绅秦荣光笔下,对徐光启的功绩做了高度评价。

 
竹枝词说:问谁风气独开先
今人根据史料绘制的徐光启墓旧貌
(左图)清早期阁老坊牌坊(中图)清早期文定公祠堂(右图)清早期徐光启墓 


       徐光启,字子先,号立扈。上海县人。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4),考中进士,赴都察院观政,后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万历三十五年(1607),因父丧及天启二年(1622)被劾,落职南归时居留上海。明崇祯六年(1633)去世,年七十二岁。徐光启为晚明实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他提倡实学,致力于经世致用,平生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关心”。于天文、数学、兵法、屯盐、水利、工艺等“可施于用”、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皆身体力行,予以关注研究。
       徐光启最杰出的是农学,代表著作《农政全书》,包罗宏富,集以往农学之大成。他与氾胜之、贾思勰、王祯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农学家。尤为可贵的是,作为那个时代的高官名宦,他较早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那里学习西方科技知识,主持编修《崇祯历书》,并翻译了很多西学著作,其内容涉及数学、水力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对早期西学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在徐氏的译著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欧几里得的《基本原理》,刊行时译名为《几何原本》,洋洋六大卷,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而成。徐光启的实学思想,对后一代苏松地区的文人影响至深。
       后两首竹枝词则记述了徐光启墓的变迁历程。诗中提到的“宝善街”,原注说:“明徐光启墓在宝善街,今已荒冢无存,尽成市廛矣。”晚清《申报》主笔黄式权在《淞南梦影录》中记载:“
徐文定公墓在宝善街旁。自地为英人所租,而楼屋曲折,里巷纵横,黄土一抔,无复旧时踪迹矣。”但又同时注明“或曰:公墓在徐汇,云宝善街者,盖未深考耳。”
       其实,何至于宝善街,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详,有关徐光启墓地的变迁亦多有考证,只能取一家之说了。据徐汇区有关方面专家撰写的论文记述,明崇祯六年(1633年),71岁的徐光启在北京溘然长逝。崇祯皇帝辍朝三天,以示哀悼,追赠其为太子太保,亲谥“文定”,并派专人护灵柩运回上海。徐光启之子徐骥扶柩南归,次年2 月将灵柩暂放于上海县城南门外的双园别墅。因国家多难,入葬仪式暂且搁置。直至徐光启逝世8年后的明崇祯十四年(1641),葬礼才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徐光启墓地面积方圆达20多亩,相当气派。明崇祯年间,徐光启第五个孙子在光启南路上(旧名阜民路)建了一座徐光启祠堂。清光绪四年,旧祠经扩建改为徐氏宗祠,新祠内置徐光启塑像。如今塑像已毁,祠堂仍保留着明代时的横梁和斗拱。其间,上海县的官吏士绅奉旨在县基路口造了一座石坊,额板为董其昌题写的“阁老坊”。1931 年,石坊因拓筑马路全部拆除,县基路改名为光启路,以作纪念。其间,墓地和祠堂屡遭毁损,清末至解放前,墓地大部分已成菜畦,仅留下石牌坊、十字架和残缺的石马、石羊及几抔黄土。“ 荒冢无存,尽成市廛矣”,正如竹枝词所吟唱的那样:“阔废祠荒旧物衰”,“漫寻相坟何处有”。

 
竹枝词说:问谁风气独开先
今日之光启公园徐光启墓新貌
(上图)光启墓入口牌坊(中图)徐光启雕塑:夜观星象(下图)徐光启雕塑:桑园试种 


       新上海让徐光启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修复。20世纪50年代,徐光启墓和祠堂交由国家管理,上海市有关方面修复了徐光启墓,重筑了基台,对墓地周围进行了绿化,开辟成“南丹公园”,并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在1983年徐光启去世3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市政府再次修复了徐墓,新建了花岗石的徐光启半身雕塑像,并在徐光启故居“九间楼”举行勒石纪念揭幕仪式,同时将南丹公园改名为“光启公园”。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徐光启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6月,有关部门共同出资,完全按照1903年墓地的原样修复了徐光启墓地,墓地南面依次有华表、小桥流水、牌坊、神道、石人石像等。墓地样式中西结合,凸显了传统的海派风格。2005年初,“徐光启纪念馆”建成并向社会开放。纪念馆系利用明代宅第建筑“南春华堂”而建,坐落在徐光启墓地的西南角。
       2007年是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出版《几何原本》四百周年。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九个国家和中国两岸四地60多位中外学者参与。其中,徐光启后裔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家族后裔以及后来与徐光启合作修订《几何原本》的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家族后裔首次见面,续写了徐光启当年会通中西的诚挚努力,也成就了中意两国友好交流的又一段佳话。
       徐光启以他博大开放的文化心态,融汇古今,横贯中西,对中国传统科技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理性的反思,并试图以西方近代科技之长,弥补中国传统科技“第能言其法,不能言其义”的巨大缺陷,蕴含着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并以他在天文学、数学和农学等方面的划时代的成就,指示了中国传统科学朝着近代方向发展的道路。因此,现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称赞他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得到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崇敬和爱戴。诚如竹枝词所吟唱的那样:“西学东来四百年,问谁风气独开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