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荷花诗画欣赏:映日荷花别样红

(2023-07-20 08:06:32)
标签:

文化

历史

文学

美术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荷花诗画欣赏:映日荷花别样红
张大千《红妆步障图》  (图源网络) 


荷花诗画欣赏:映日荷花别样红
——“十二月花神”诗与画欣赏之六
 

       今年正逢农历闰二月,进入农历六月,初六就是大暑了。大暑正值中伏后两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烈日之下,花倦叶累,一地萎靡,唯有六月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故六月得名为“荷月”,荷花理所当然是六月之花盟主了。
       荷花,简称荷,别名甚多,有:莲、莲花、芙蕖、芙蓉、水芙蓉、草芙蓉、菡萏、水华、水旦、水芸、水芝、泽芝、玉环、溪客、浮客、静客、六月春等。荷花的中心原产地在中国,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荷花的花粉化石,距今五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两粒炭化莲子。而此前总以为印度是荷花的原产地,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荷花在我国很早就见于载籍,《诗经•陈凤》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诗经•郑风》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此后,荷花作为“花中君子”,受到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自古以来,成为文人墨客赏花吟诗之重要素材。其中,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咏荷诗《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疑是上乘作品。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一首仅有二十八字的小诗。乍看之下,并无奇特之处,言似口语,十分平易,无非是作者傍晚出得净慈寺送一朋友时的即景抒情之作。然而,稍一留意,即可品味出作者于浅显淡白之中蕴含着的清新之意和灵巧之笔。于是,你便可以领略到“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美妙境界。
       诗题“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既点明了此诗的写作时间,又点明了此诗的写作来由。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等官,与作者相交甚好。从这首诗的情绪、意境上亦可看出,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氛围浑厚与融洽。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作为诗题的补充,又一次点明了此时是六月,此地为西湖。“毕竟”作为副词用于诗句之首,一般来讲会给人一种抽象的感觉,容易使人尚未诵读便兴趣索然。然而,这首诗却不是这样,这一副词的运用,强调了诗人由衷的感叹,为下面的引申打下伏笔。诗人感叹什么?是西湖六月的风光!这时最能显示西湖六月特色的景象,则是下面的一幅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顷碧绿的荷叶一直连到天边,荷花在夕阳的映衬下愈发红得别致了。
       杨万里生当国事飘摇、山河破碎的南宋。他是个忧心国事、敏于时政的人,他的诗中多忧国忧民的篇章。这一首小诗,虽只咏荷,却也寓意甚深。杨万里写过许多咏莲的诗,其中不乏佳句,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这首小诗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构思,再次展示莲花形态之美,并以此袒露诗人自己的生活情趣。
       一般的咏物之作,大都是在一阵精心铺陈之后,加以衬托比喻,而这首小诗,却更多描写一个过程:仿佛只是在在不经意中,与朋友一起欣赏西湖落日荷花的景象。实质上,正是在这种“无我之境”的吟咏中,既勉励朋友,又作者自勉。是啊,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就应像西湖六月的荷花一样,要绿,就绿得透彻,满天满目地绿;要红,就独具一格地红。清清白白,该红就红,该绿就绿,这正是刚正不阿的杨万里的性格写照。
       这首诗,用词比较灵巧。比如第三、四句,诗人不是用味觉,而是用视觉形象很强的色彩来突出荷花的特点。而且,诗人避开了直白的描写,即不写荷叶如何绿、荷花如何红,而用“接天”突出其绿得发蓝,其青翠欲滴,以“别样”突出其红得不落俗套。这样,就使得绿的叶、红的花更加鲜活灵气,映衬生辉,给人以联想的余地。

 
荷花诗画欣赏:映日荷花别样红
张大千1935年、1976年以及作画年代不详时期创作的三幅荷花图代表作品 


       题图此幅《红妆步障图》是近代画家张大千的杰作。画中的红色荷花娇艳美丽,落落大方,好像锦衣华冠、浓妆艳抹的美女轻盈地信步走在“步障”之间。所谓“步障”,即贵族富家出门要以遮住路两侧,以免内眷不被路人看见的纺织品。《晋书》记载:“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 ;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但更多的不是长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动步障,以横梁展障,梁中间接一竖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动。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因此古人称之为“红妆步障”。
       此画中,舒展的荷叶层层叠叠布满整个画面,红与绿的强烈对比,不仅没有使画面流于俗气和匠气,反而显得单纯明丽,表现出了丽日熔金、荷花盛开的景象。那绚丽的荷花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神气活现。画幅中写有款识:“洛阳西畔河间寺,剩记朱荷出绿池。戏为追梦留粉本,余霞朝暮附人思。姹紫嫣红未足方,繁花得叶自相当。”自是点睛之言,增添了画作的艺术内涵。
       这幅荷花图,充分体现了张大千的画荷风格。张大千吸收了日本染织工艺的金碧装饰性画风,又结合了唐朝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画法,在金笺纸上用墨线勾勒后,填染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颜料。张大千又融合了石涛、八大山人、徐渭等人的没骨法笔趣,突出了荷花潇洒脱俗的韵味,尤其是荷花的造型清雅优美,叶大梗长,亭亭净植。张大千的写意荷花也深受徐渭、陈老莲之影响,运用夸大、变形的形式来表现荷花的精神内涵。
       张大千善于吸取先人画法,然后再以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所以所画的荷花“不袭前人,无人无我,无古无今”,被人称为“大千荷”。张大千的写意荷花,已摆脱了“自然再现”的羁束,而是一种自我主观精神的表现。他笔下荷花均是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所以,张大千在35岁时作的《金荷》被法国政府购藏,当是名至实归的荣誉。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注一: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注二: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大风堂派”的创始人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之一,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张大千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其中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