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见证了当年上海最大贸易港口青龙镇的繁荣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青龙之盛天下雄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十九:青龙镇
上海的发展历史,特点是以港兴贸,以贸兴市。说到上海的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端,这就不能不说到历史上的青龙镇。
青龙镇,是上海市早期兴起的集镇之一。今遗址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北滨青龙江。青龙江为古松江(今吴淞江)故道,相传三国时曾于此建造青龙战舰而得名。唐天宝年间,置青龙镇,成为当时东南通商大邑。宋置市舶司,一度成为对外贸易港口,繁华兴盛,前后持续近200年。
其时,青龙镇烟火万家,衢市繁盛,人文宣朗荟集。镇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
十三寺院、茶楼酒肆、税场酒务,栉比鳞次,有“小杭州”之称。据考,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曾任青龙镇镇监,治事青龙。镇建有学宫,传称有三千学土,“弦歌闻于百里”。北宋诗人李行中隐居青龙,筑醉眠亭,苏轼兄弟及秦观、晁端佐等均有醉眠亭唱和诗传世。范仲淹、梅尧臣、赵孟頫、贡师泰、杨维桢等一代诗画家,均先后游历或隐居青龙。当然,沪上竹枝词诗人也是不甘寂寞的。
明朝倪卓有竹枝词集《泖河棹歌》,其中有一首吟道:
纷纷三国界鸿沟,战舰青龙霸业休。
千载海桑人不识,平芜莽苍想娄侯。
这首竹枝词提到了青龙镇的缘起,是三国时期吴国建造青龙战舰的基地。清代丁宜福在《申江棹歌》中也有句:“三分割据迹无存,江转青龙抱曲门”。据北宋朱长文撰《续吴郡图经》记载:“昔孙权造青龙战舰,置之此地,因以名之。”现存最早记载青龙镇的方志,为宋元丰七年(1084)朱长文所撰的《吴郡图经续记》。《图经》还记载:“松江东泻海曰沪渎,亦曰沪海。今青龙镇旁沪渎村是也”,“今其旁有青龙镇,人莫知其得名之由,询于老宿,或云因船得名。按庾信《哀江南赋》云:排青龙之战舰。《南史》:杨素伐陈,以舟师至三峡。陈将戚欣,以青龙百余艘屯兵守狼尾滩。杨素亲率黄龙十艘,衔枚而下,击败之。则青龙者,乃战舰之名。或曰青龙舟孙权所造也,盖昔时尝置船于此地,因是名之耳”。此段记载介绍了青龙镇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由来,其得名传说与三国孙权所建青龙战舰有关。
至于青龙镇的繁盛历史,清代顾翰的《松江竹枝词》和丁宜福《申江棹歌》中分别写道:
小小杭州景色新,杏花村抱曲水滨。
青龙去后长龙出,战舰于今有火轮。
三分割据迹无存,江转青龙抱曲门。
燕子飞来寒食雨,最销魂是杏花村。
竹枝词中夸赞的“小杭州”,是当年青龙镇的真实写照。据《上海通史·古代卷》介绍,宋时的青龙镇,处江海交接,“瞰松江上,据沪渎之口”,上溯吴淞江(当时称松江),可直达苏州,又有顾会浦使它与华亭县城相沟通。起先,这一带亦是市井人稀,自潮涨海通,遂“商今来归,异货盈衢”,
港口贸易渐兴,逐渐成为太湖流域东部地区重要的转口贸易港。至察宁十年(1077),仅商税一项,即达15879贯。其时,华亭城为10618贯,崇德县4078贯,作为一个镇,其商税收人超过了一般县城。宋时卖官酒,酒务便设在青龙,江南所卖官酒,亦都在此制造。
“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海舶云集,市镇繁盛。那时的青龙镇,有学有仓,水陆巡司,如竹枝词中提及的“杏花村”一类茶场酒务热闹非凡。北宋元丰五年(1082)陈林《隆平寺经藏记》描写了青龙镇:“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舶,潮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的一派都会气象。南宋迪功郎应熙撰《青龙赋》,把青龙镇的繁华盛景尽兴铺陈:“占得华亭之秀色,晓鹤唳清风,咫尺天光,依稀日域。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讴歌嘹亮,开颜而莫尽欢欣;阌阌繁华,触目而无穷春色。宝塔悬螭,亭桥架霓……龙舟为海内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该文气势宏伟,华亭县东北这座港市之声名亦随此播扬。
(左上图)青龙镇海上贸易与窑口地图
(右上图)青龙寺是青龙镇“十三寺"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寺庙
(左下图)青龙江故道(右下图)青龙镇遗址发掘出土的部分精美瓷器
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开始了青龙镇遗址的勘探与发掘。经过六年来的发掘,青龙镇遗址在4000平米的范围内出土了6000余件可复原瓷器及数十万碎瓷片。福建闽清窑、建窑,浙江越窑、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等窑口众多,碗、盘、盏、壶、洗、罐等品类丰富。有的器壁饰传统花草纹样,有的则装饰椰枣纹、狮纹等,颇富域外风情。如此丰富的瓷片堆积,且大多没有使用痕迹,推测很可能是运输过程中因破损而丢弃于此的。再结合青龙镇向内连通长江、吴淞江,对外沟通东南亚的地理条件,进一步印证了青龙镇的贸易港口地位。
然而,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青龙镇逐渐远离出海口,港口一带因海潮顶托泥沙淤积严重。青龙江口曾经“其深可以负千斛之舟”,后来却因江浦湮塞,以致“蕃船鲜至”。虽然,北宋宣和元年(1119)曾对这一带河流进行大规模浚治,但自南宋以来,吴淞江潮汐水阻现象日渐严重,海舶无法上溯,青龙港迅速衰落。至元代,青龙镇已是“今镇治延袤,有学有狱,无复海商之往来矣”,曾经称盛一时的港口巨镇就此黯然失辉,为“有黄浦江通海之利”的上海镇所取代。
清初有《重修隆福寺记》记述:“镇在寺里余,地为历朝所重,寺亦东南雄胜名区,岂顾问哉!不知其废在何时,所巍然存在,独一塔也。”这座塔,就是今天还巍然矗立的建于唐天宝二年(743)的青龙寺塔。青龙镇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只有空余矗立至今的青龙塔,在独自诉说着青龙镇往日的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