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小昆山二陆草堂纪念馆内陆机和陆云雕塑像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二陆草堂天地秋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二十:二陆草堂
上海松江有座小昆山,是著名的“云间九峰”最南端的一座小山。小昆山虽小,但有仙则名,因为闻名遐迩的“二陆草堂”在此。
小昆山半山腰的林木苍郁深处,有一幢整个屋顶以茅草苫覆的古旧建筑,前排大门上方悬着“二陆草堂”横匾。堂内窗边两座雕塑,一坐一立,坐者左手展卷,右手执笔;立者左手背后,右手持卷。二人神态皆庄重泰然,他们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兄弟,史称“二陆”。雕塑重现了“二陆”在草堂十年苦读的场景,令人敬仰。
恶木荫高客过愁,好歌招隐上峰头。
读书夜坐草堂静,鹤唳一声天地秋。
清道光年间的诗人汪巽东在他的竹枝词集《云间百咏》中,对“二陆”十年苦读、沉潜学问、著作颇丰进行了纵情的讴歌。
"二陆”的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陆逊与吴国皇帝孙权结成姻亲,因破荆州擒关羽有功,“封华亭侯”。公元280年,晋军伐吴,陆逊的几个儿子均战死。吴亡之时,陆机、陆云年不过二十,“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在华亭,兄弟俩沉潜学问,十年磨砺,遂名重一方。
二陆草堂是陆机、陆云青春年少时起居读书之所。从草堂沿逶迤山径攀登至山顶,见一亭高耸,是为“华亭”,取意于松江华亭旧称。由此亭再往北,途经九峰寺,寺后便是二陆读书台。这是一方不大的平台,靠南是笔陡的崖壁,横刻有“二陆读书台”五字。读书台有一张石桌、四个石凳,皆取自天然,不磨不琢。遥想当年,陆氏兄弟十年隐居于此,晨读暮诵,苦心孤诣,在这远离喧嚣、幽僻静雅之所潜心研读,写出了流传久远的旷世之作。
陆机,字士衡,西晋吴郡华亭昆山(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人,吴国华亭侯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史称“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吴国亡后,陆机与弟陆云退隐乡里,吟诗作赋,著述颇丰,以《辨亡论》、《吊魏武帝文》和《文赋》最为著名。陆机所书的《平复帖》,开中国书法史上文人书法之先河,被书画界称为“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陆机的《文赋》,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理论作品,对文学创作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
陆云,陆机的胞弟。他所作的诗文重藻饰,以短篇见长,尤以文论影响为大。同时,他也是西晋重要的书法家,所书《春节帖》被选入《淳化阁帖》。世传陆云乃神童,六岁时即有妙文佳构,被文学大家赞为:“此儿若非龙驹,也当是凤雏。”陆云十六岁时被推举为贤良,虽才华不及陆机,但持论有过之。陆云的文章词藻丽密,旨意深雅,著有诗文三百四十九篇,集成十二卷,
又撰《新书》十篇,并行于世。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陆云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左图)二陆草堂前排大门上方悬“二陆草堂”横匾(右图)草堂右首名为“婉娈亭”的阁楼
公元289年,在小昆山上隐居十年的陆氏兄弟同赴洛阳,为西晋重臣张华所器重。“二陆”的到来,使得当时洛阳的文学名流张载、张协和张亢三兄弟名声为之减降,故民间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谣,可见其二人的分量。然而命运多舛,世事难料。公元303年,时年43岁的陆机在讨伐长沙王一役中任前锋都督,不幸兵败,遭构陷诬害致死,惨被夷三族,“士卒痛之,莫不流涕,天下咸伤之”。其弟陆云受株连,随后亦被杀,时年42岁。陆机临刑前仰天悲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三百多年后,唐太宗盛赞陆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二陆不幸客死异乡,云间百姓一直怀念他们。机山之麓有平原村,即因陆机曾为晋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村亦以此为名。如二陆读书台、婉娈草堂,皆成一时名胜,历代文人吟咏不绝,前来祭拜的游客络绎不绝。明代时,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的著名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特建乞花场,使参观者买花以补贴草堂经济收入。故有竹枝词记述此事:
昆阴二陆故居荒,婉娈空怀旧草堂。
赖有眉公奉香火,吟魂长傍乞花场。(丁宜福《申江棹歌》)
昆山婉娈旧茅堂,赖有眉公一瓣香。
郎说好花无处乞,妾家正傍乞花场。(顾翰《松江竹枝词》)
“二陆”深为一方文士所仰慕。陆机所作《吴趋行》,风靡一时,其中“山泽多藏育,上风清且嘉“这句话为后代文人反复引用,以此概况这一带的人文环境。陆氏兄弟以其才俊学识、为天下文人敬仰诚服。“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随着二陆名声播扬,家乡华亭的山川地名也为人们传诵,
就连华亭的鹤亦沾其光。华亭产鹤,即因陆氏兄弟多次吟咏,名声不胫而走,闻于海内。后人皆誉华亭鹤为“真鹤也”,刘禹锡、皮日休、沈括等历代名士均有诗文颂之。
站在二陆草堂前,当年“二陆”在草堂十年苦读的场景犹在眼前。历经风雨沧桑,二陆草堂的历史烟尘已风流云散。此情此景,不由人感慨万千,在心中默默吟诵起汪巽东那首竹枝词来:“读书夜坐草堂静,鹤唳一声天地秋”!
(左图)陆机的《平复帖》局部(右图)陆云的《春节帖》局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