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东海潮来贯中西

(2023-01-11 07:23:58)
标签:

历史

文化

上海史

地理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东海潮来贯中西
上海临江濒海南北两翼宝山和金山之一的金山嘴渔村海景图,远处可见大金山岛(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东海潮来贯中西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十三:东海 


       说上海,是不能不说“海”的。说来不可思议,都说襟江带海是上海的一大地理优势,然而,古时候上海人却对大海充满了恐惧。
       现存近代上海竹枝词在万首以上,其中体现上海居民海洋观念的作品很多。开埠前或者开埠初期创作的有关海洋的竹枝词,大多描绘大海波澜壮阔、绚丽动人,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风潮作祟、荒滩碱地、倭寇侵扰给人们带来的祸患。如: 

       传闻父老最消魂,雍正年间大海潮。
       一夜飓风雷样吼,生灵十万作凫飘。 

       (祝悦霖《川沙竹枝词》,原注:雍正十年七月十六夜,海潮怒涌,海塘之东,民死十六七,六畜无存,室庐皆为砾场,不辨井里。塘西险处亦如之。) 

       防台防汛不研求,风浪袭侵民不愁。
       损失物资难估计,溺人滚滚惨漂流。 

       (李味清《上海六十年见闻竹枝词》,原注: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三日,东北风猛然捲进海潮。南市、租界水深数尺,物资损失甚巨。尤以浦东高桥等处为害惨烈,屋舍无存,浮尸满江,为六十年中最大风潮) 

       前明倭寇海疆狂,马迹洋山嘴角当。
       今日南沙钢铁板,分艘不得逞披猖。 

       (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原注:前明倭寇,每察风色,分艘于洋山、马迹。前明时,川沙、南汇沿海一带,洪洼深涧,直达海塘,以至成为倭寇停泊之所。故上海沿海,曾是抗倭的战场。另据史料,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倭寇自海上屡屡侵犯上海,两个多月内竟五次焚烧掳掠,知县仓惶逃遁,镇海卫指挥、县丞、镇抚皆被杀害,县衙遭焚,闾里成墟,死者盈路,惨不忍睹。”) 

       上海东临东海,北濒江口,南至杭州湾,海岸线全长178.8公里。自金山东过胜山为南洋,又东南为南大洋。北至高家嘴为苏州洋,又东为东大洋。上海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其地形地貌具有鲜 明的海岸区域特征。上海本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貌的形成与长江径流裹挟大量的泥沙入海后受海潮顶托,南流时不断沉淀淤积有密切关系。由于随长江顺流而下的大量泥沙在东海口岸不断地堆积沉淀,逐渐形成了成片的滩涂,再后来便发展成为今天的上海陆地。随着泥沙的不断沉积和滩涂的不断延伸,上海的陆地与海岸线也有一个逐渐向东海扩展延伸的过程。上海的这种海岸地貌特点,致使上海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海洋结成了密切的关系。
       “上海”之得名,是因其位置靠海而得。在北宋有关文献中,一条叫做“上海浦”的小河已有此名。其浦位于吴淞江下游南岸,流经日后上海县城一带,旁边另有一条下海浦。北宋熙宁十年(1077),在秀州十七处酒务中,始见“上海”之名。此酒务在上海浦边,故名“上海务”,是一个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上海市舶提举司设立,上海镇逐渐繁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上海镇为县治设县,顺理成章地定名上海县。与“上海”有关系的别称有“海上”、“上洋”。上海简称沪、申。“沪”源于“沪渎”。“沪”由“扈”而来,本义指一种捕鱼工具。“渎”者独也,其本义指独自流人大海的江河。沪渎本为河名,指的是吴淞江入海的那一段,东晋年间,修“沪渎垒”以御海盗,垒以河而得名。
       地处吴越地区的古代上海居民,虽然有涉海的活动,如捕鱼,沙船业也有一定发展,但长期以来,苏州一直是辐射和影响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中心。作为松江府辖下的商业小城上海,虽然临海,但还是以陆地文化为主导。1843年,上海开埠,航运中心的地位开始显现。开埠初期的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港口发展等方面呈现出勃勃生机,与之相伴的是上海居民对海洋观念的转变。海洋,对于近代上海居民不再是祸害与威胁,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和精神源泉。当时,竹枝词中有不少赞美海洋的诗句。如光绪年间壬午举人、户部主事、松江华亭人顾翰有一首竹枝词: 

       吴淞风景似西洋,来往通流尽泊商。
       水利不妨传异国,何须再待海龙王。 

       时人余槐青与佚名的诗人也有这样的竹枝词: 

       吴淞江上泊舟齐,潮去潮来浪拍堤。
       毕竟沟通文化地,一衣带水贯中西。 

       春申浦绕沪江城,浦上潮来昼夜声。
       试望洋楼高耸处,花旗飘拂晚云明。(原注:花旗,美国名。)       

       东海潮来潮去,大浪拍堤,随着中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往日益紧密,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上海的发展和居民海洋观念的转变。开埠之后,上海作为航运中心的地位开始显现。1846年,上海出口总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6%,五年后,其所占的比重达到50%。到1863年,广州口岸的进出口总值已不及上海的十五分之一。开埠初期的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港口发展等方面呈现出勃勃生机,此时洋场的繁华已能与苏州和杭州相媲美。与之相伴的是上海居民海洋观念的转变。在开埠之前,上海的城市中心在小东门至大南门一带,而外滩附近“沿浦之地,多旧式船厂、木行,其后面皆稻田、棉花田”。开埠之后,外滩成为上海的中心。民国元年(1912),用来防范海盗,在老城厢矗立三百六十年的明代城墙也被拆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居民海洋观念的转变。
       江海一体,是大自然赋予上海的独特地貌特征。从远古时期到西周年间,上海的许多区域还在海平面以下,形成陆地的过程较为缓慢。直到明清时期,上海才逐渐凭借港口优势发展起来。上海是一座“由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城市,从往昔江南小渔村到今日之国际化大都市,海洋和海洋文化所孕育而出的城市气息和时代精神,已经与这片土地血肉相连。
 

竹枝词说:东海潮来贯中西
《吴淞口放洋图》:清末上海吴淞口地图,是清末海防的重要地图之一。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二:祝悦霖,字碧崖,南汇人。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著有《玉兰山馆吟草》。
        注三:倪绳中,字望远,号斗南,瓦屑镇北庄村人。清光绪初年修《南汇县志》,倪绳中任采写,他对县内过往旧事,娴熟于胸,对县内疆土、人物、风俗、政事兴衰、社会治安都据实叙述,撰写严肃,内容包容,多为县志采录。在为县志采写期间,根据县志篇目,倪绳中按章节以诗词形式给予概括,写成《南汇县竹枝词三百四十六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