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苏东坡)塑像
(图源网络)
苏轼怎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苏轼《思治论》札记
新年钟声敲响,来自中南海的新年贺词又为我们送来了来自古代的一位先贤的哲语。
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用沉稳而又坚定的话语指出: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苏轼有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今天,我们在缅怀先贤的同时,又增添了奋斗前行的力量。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思治论》。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当时苏轼36岁,正在凤翔任职。宋仁宗朝曾经发布过很多政令,希望改革,其中比较大的一次,就是由范仲淹、富弼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但效果都不理想。苏轼有感于此,于是写了这篇《思治论》,希望对朝廷有所裨益。
苏轼的策论名为《思治论》,这就表明,它所谈论的并非某现实政治的单个问题,而是对于当时政治的一个总体性思考。
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提出当前朝廷所面临的三个根本性问题。一是“无财”,也就是财用不足;二是“无兵”,军队战斗力太弱;三是“无吏”,也就是基层公务人员素质不高。
文章的第二部分,指出朝廷屡次改革却仍然不能将其解决的根本原因,并指出解决的方法。苏轼认为,朝廷之所以数十年来都没有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就在于“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每次改革都没有很好地进行谋划,而没有谋划好,也就很难获得成功,这样恶性循环,所以后来的改革也就越来越不成功。针对这一情况,苏轼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概括起来就是三点:首先是仔细规划,对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要做到目标明确、规划周全;而后是拣选英才,一般是专任一人、全面负责;最后是百折不挠、雷打不动的执行态度,绝不能因为个别的反对声就朝令夕改、半途而废。
文章的第三部分,指出在具体解决问题时所应注意的一些策略和态度问题,包括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对人心的体察和利用等。苏轼特别强调了君主的决心和意志的重要性。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这句话,见于文章的第三部分。其完整的语句是:“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意思是说:古代那些成功的人,他们能向最难处进发,追求最远大的目标,靠的是什么呢?苏轼的回答是:“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也就是说,在目的已经明晰、规划已经周详的情况下,政策就应当得到坚定不移的执行。只有这样,事业才能够获得成功。
为了说明这一点,苏轼举了一些历史上成大事者的例子。比如商鞅。商鞅当初在秦国变法,废掉原来的世卿世禄,改为按军功授爵;剥夺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改由政府派出的官僚进行管理。这就动了多少老贵族的利益,遭致了多少人的刻骨仇恨和坚决反对,但商鞅一旦谋划已定,便直面所有阻力,不再有任何的逡巡与退缩,使得变法得到了很好的施行。商鞅变法十年,秦国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西方的小国一跃而为天下的霸主。
苏轼认为,商鞅他们成事的原因,都在于他们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远见与勇气。为何必须要有这种勇气的原因,苏轼解释说,就是“今世之举事者,虽其甚小,而欲成之者常不过数人,欲坏之者常不可胜数。可成之功常难形,若不可成之状常先见。上之人方且眩瞀而不自信,又何暇及于收哉!”意思就是,如今想做成一点什么事情,就算事情不大,想成事的人不多,想破坏的倒是不少;事情成功的迹象常常不多,失败的苗头倒是不少。假如在上位者没有决断,又怎么会获得成功呢?
苏轼“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观点,其所含有的那种谋定在先,而后就应当坚定不移地去执行的见解,无疑体现了中国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也是苏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最高体现。
苏轼画像(北宋·李公麟画)
注: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画道:“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据考,苏轼本人很认同这幅画,李公麟画作10年之后去世,苏轼在镇江金山寺看到了这幅画像,写下《自题金山画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是北宋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粲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他不仅是“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然而,苏轼始终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哪怕横遭贬谪,都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不畏强权,不计利害,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参政、议政。苏轼从少年时期就积极关心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深感忧虑。早年,他就向朝廷进呈了策论25篇,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任风翔府签判时,又写了《思治论》等论文,提出革新弊政才是改变积贫积弱现实的途径。苏轼在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中,表现出心系国事、锐意进取的政治家风范。在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作为一个有高度杜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一贯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
苏轼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与他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分不开的。苏轼忧国忧民与仁爱的精神,使他的为民襟怀更为广博而深挚。苏轼对广大人民在天灾虐政下的痛苦生活,给予了充分的反映和深切的同情。在他任地方官的20多年中,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一如既往地为百姓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带领百姓治理蝗灾、水灾;在密州开仓放粮,收养被弃儿童;在徐州,开放铁禁,医治病囚;黄河决口时,亲自把守城门,誓与徐州城和百姓共存亡……苏轼一生为各处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杭州不少百姓家都供奉着苏轼的画像,每天向他顶礼膜拜,感念他的功德。
今天,我们更要向苏轼致敬。苏轼不但留给后人众多的文学作品,也留给了后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拥有了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就可以真正摆脱俗世间的纷纷扰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从而能够更好的认清现实,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做事情,这也是苏轼思想闪耀今世的金玉所在。
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形势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越是到改革深处,越要敢于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向前,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确的方法只能是坚定不移地与时俱进,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坚定不移地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就是一千年前中华民族伟大先贤苏轼,留给我们“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这句至理名言的新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