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90年代未开发前的陆家嘴旧貌(下图)今日之浦东新区陆家嘴新貌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浦东高壤水云洄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十四:浦东
公元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2009年5月,国务院同意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现浦东新区面积共1210平方千米。
历史上的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大片土地,面积比新区还要大,大致还包括奉贤县地区在内。据顾炳权《上海风俗古迹考》考证,浦东这一名称,明代《上海县志》已有记载:“由闸港而下,若盐铁塘、沈庄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杨淄溇,此为浦东之水也。”在文人笔记中,“浦东”这一名称的出现,早于明初黄浦江水系形成以前,所指的是“上海浦”以东的地区。元至正二十年,上海浦是北宋郏亶奏疏中所列松南十八浦之一。明弘治《上海县志》卷二“水类”:“上海浦在县治东。”上海浦久已湮没,《黄浦区地名志》考据其南段为今黄浦江之一部分,在今浦东公园以南,北段在今陆家浜路以北,河道入口处在今泰东路附近。另据顾先生对元诗人杨璃《山居新语》一文考证,认为明永乐间,夏元吉开浚范家浜接通黄浦江前,已有“浦东”地域名称。
说到“浦东”,要提到一位古老的上海人,他就是明朝的大文学家陆深。陆深,字子渊,先祖是汴梁人,随宋室南迁移居上海浦东。他生于明成化13年(1477),于弘治18年(1505)考进士,中二甲第八名,进翰林院,担任过四川布政史,太常卿兼侍读学士。因陆深的旧居以及陆氏的祖茔都建在此,因此称之为陆家嘴。
陆深曾写过《江东竹枝词》,其中有两首这样唱道:
黄浦湾湾东转头,吴淞江下碧如油。
不用并州剪刀快、水晶帘下上西楼。
二月春风满地铺,茅针芦笋一齐粗。
海门东来春潮正,春水连潮漫白涂。
竹枝词的意境很美,迤逦而来的黄浦江在陆深居住的滩地前拐了一个近九十度的大弯,留下了一片突出的冲积滩地。远望吴淞江,两岸树木庄稼一片碧绿。从浦江之西向对岸眺望,这一块滩地犹如一只巨大的金角兽伸出脑袋张开嘴巴在这里饮水。在这一块滩地上,告老回乡的陆深,在此建了一座园林,名后乐园。他在后乐园中用土堆起了一座小山,名俨山,并以此自号俨山。后乐园中有“水晶帘”一景,故竹枝词中有“水晶帘下上西楼”句。又因海门(今属江苏省南通市)东濒黄海,南倚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故有“海门东来春潮正”句。
浦东地处沿海,宋元时饶盐业,下沙大盐场即设此。明时近海三十里划为盐区,官府计丁授荡。下沙、新场、八团(今浦东新区川沙镇)等巨镇由此兴起。明末以后,由于长江口主流逐渐南移,海水淡化,盐业遂衰。浦东地势高亢,利于植棉,故历史上也饶木棉之利,特别在元末黄道婆自涯州回来,在今上海地区传授纺织技术后,手工纺织业在浦东兴起。明清时期,有不少竹枝词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海滨物产举难枚,稻麦棉花到处栽。
张江雄鸡横沔蟹,三林标布沈庄梅。(海曲狂徒《川南杂咏》)
浦东的农作物历来以棉粮为主。木棉在浦东的农作物中比重相当大,据清雍正朝《分建南汇县志》记载:“傍浦种木棉者十之七,尊其名曰‘花’,不曰‘棉花’。”另据《南汇县志》谓:“木棉种至今,东乡独多,纺织之工,亦东乡尤精巧。”三林塘、周浦、洋泾、高桥等处布市兴旺,所产“标布”、“中机”,北至京边、秦晋,南至两湖、两广等地。浦东的农作物除木棉外,以粳稻为主,“傍浦种梗稻者十之三”。一种“百日稻”撒种于水田,不必插秧,百日后可收获,性柔味甘,是水稻之优良品种。还产元麦等,轧成屑,和米炊饭。浦东因有吃麦的习惯,故有“东乡麦子”之称。
浦东地少人多,种田不能维持生活,故手工业很发达。近代以来,开始机器生产,洋货不断涌入,农村手工业逐渐破产。不少人流入上海城市,从事各种产业者,也有通过不断改革工具,更换产品,以求生存,于是毛巾、袜子、花边、刺绣等产品在川沙、南汇一带至今兴盛。当年,从事农业的农民和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生存条件很艰苦。据雍正朝《分建南汇县志》中说:“妇女纺织莫勤于浦东,以两指捻一纱者名‘纺车’,一手三纺以足运轮者名‘脚车’。浦东脚车尤多,织布率日成一端,甚有一日两端,通宵不寐者成布日以万计。”竹枝词亦有反映这种情景的。
可怜织布作生涯,抱布归来日已斜。
洋货高抬须二十,青铁一百廿文纱。(海曲狂徒《川南杂咏》)
雨泽衍期今两月,棉花铃脱稻田干。
卵粮已借寅年用,俯仰难资胆更寒。(也康山人《浦南竹枝词》)
农人辛苦工人忙,朝暮饱餐风和霜。
入手金钱都汗血,可怜抛掷虚无乡。(卢素公《浦东竹枝词》)
浦东高壤水云洄,楝紫槐黄次第开。
青布裹头赤脚女,可怜齐出踏车来。(王鸣韶《练川杂咏》)
浦东东濒大海,长期泥沙淤积的结果,使沿海海底尽是“铁板沙”,船舶不但不能停泊,而且还有危险:“潮来皆水,潮去成涂,沙性坚硬,故名‘铜沙’,海舶误行其上必碎。”数十里浦东海岸基本上无港口可言。直接与太湖流域相联的浦西大地,千余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代天宝十年(751)华亭县设立。南宋末年上海镇兴起,元初松江建府并划上海县,设县治于上海镇。松江府和上海县的重心都在浦西,而浦东和浦西的联系却为浩浩黄浦所限。据弘治《上海县志》记载,当时的吴淞江与黄浦江一共只有九个渡口。到嘉靖初年,由县府拨十五条大船设立了六个官渡,其中黄浦江仅四个渡口。到清代嘉庆年间,黄浦江上也只有五个渡口。浦东东薄大海,西阻黄浦,一片平畴原野,缺乏航运和贸易为其输进新鲜的血液。“冠盖商贾所罕至”,“高人逸士鲜托足”。总的说来,古代浦东的成长是缓慢的。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浦东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当年的竹枝词诗人们,无论如何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怎么也不会想到今日之浦东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上海浦东从一片阡陌农田变身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左图)明弘治上海县地理图(右图)上海地区成陆过程图
(上图)浦东川沙镇旧貌(下图)浦东新场古镇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