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务在举贤”用人观千古之鉴

(2022-12-30 12:33:17)
标签:

历史

文化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务在举贤”用人观千古之鉴
《望贤迎驾图》宋·佚名 (图源《中国传世人物画(上卷)》) 
此图表现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在陕西威阳望贤驿迎接由四川归来的玄宗李隆基。
画中玄宗身穿黄袍,手执红杖,站在红色华盖之下,从神情状态上看已老态龙钟。

 
“务在举贤”用人观千古之鉴


     “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论断,决非危言耸听,而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可说是举不胜举。尽管历史一次接着一次重演,但仍不乏此例。即使那些一度英明的君王,到了晚年不肯接受教训而成为昏君,导致国破家亡。 

     公元前685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的国君齐桓公,即位后信任鲍叔、管仲、宁戚、隰朋等贤才,并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桓公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九合诸侯,一天下,为五霸之长”。
     然而,可悲的是,齐桓公到了晚年却不听管仲的忠告,任用了人性泯失、隐忍伪善、在揣摩上意、讨巧迎合方面有超乎常人本领的易牙、竖刁、开方等佞才。其结果是,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各率党羽争位,齐国一片混乱。齐桓公欲食不得,欲饮不能,活活饿死在高墙宫廷之内。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小人”而败国,成为千古之鉴。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后,量才任官,提拔贤能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做宰相。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唐玄宗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国家渐入正轨后,唐玄宗要以法治国,又看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唐玄宗前期用相,司马光有一段概括性的评论:“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用所长也。”由于充分发挥了各个方面人才的积极作用,很快便创出一个 “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成为唐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
     可是,进入“开元盛世”之后,唐玄宗渐渐由任用忠正有为之士转而为信用阿谀弄权之徒,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安禄山专得大将之任。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唐代后期有识之士为此得出了“得人者治,失人者乱”的道理,成为后世公认的一种认识唐代转折的说法。 

     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曾经有过一句千古名言:“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意思就是: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主要方法是选用德才兼备的人士。他进而说明道:“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意思是:如果国家出现灭亡危险得不到救治,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是没有很好任用德才兼备人士而造成的过失。失去德才兼备的人士而国家不出现灭亡危险,任用了德才兼备人士而社会却不安定,这是历来所未有过的。
     其实,诸葛亮这个著名论断,已经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古人讲:“人为业本”,就是说“人”是成就一切大业的根本。这里所说的人,主要是指人才,也即古人所说的“士”和“贤”。
     成就大业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历代不少政治家、思想家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和总结。洋洋大观,但究其实质,都是主张把举贤任能放在首位。一些有作为的帝王、国君,更有其深切的感触和体会,求贤若渴之情溢于言表。汉高祖刘邦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亲自下令求贤治国;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过“思贤之情,岂舍梦寐”。吕尚之所以被尊为太公望,那是由于周文王说过“吾太公望子久矣”。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说过:“尧以不得舜为己忧, 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表明尧、舜也是以求贤为己任。可以看出,古人求贤的心情是何等迫切。
     人才之所以是事业的根本,是因为人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论断,决非危言耸听,而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本文所讲述的齐桓公和唐玄宗,更是此类的典型事例。同一齐桓公,先荣后辱;同一唐玄宗,治乱相反。事出一朝,发人深思。当然,一项事业的成败,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谋事在人,人才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基本条件。


(上图)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治理国事,为五霸之长。
(下图)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等贤能为相,开创出“开元盛世”。
 

      人才的具体作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辅佐君主建功立业, 开创治国盛世;二是每当国家有难,往往是扶危救亡的中流砥柱;三是忠言直谏,避免或减少君主的失误。
     汉高祖刘邦自称所以能打败比他强大的项羽,取得了天下,主要是得力于张良、萧何、韩信三位人才的匡助。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他自己总结了“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的五条原因,条条都落脚到善于用人上。曹操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是由于采纳了荀彧和许攸等谋士远见卓识的谋划。在敢于冒犯天颜忠言直谏的诤臣中,唐代的魏徵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唐太宗在谈及魏徵时,就曾说:“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犯颜切谏,每不许我为非”,“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则已”。魏徵死后,他不禁“泣之久下”,哀叹“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以看出,一代明君对这位诤臣的评价何等之高。
      人才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一是能得到信任,用其所长,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用人有道”、“知人善任”。二是要让他们有职有权,并为其提供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也就是“假其权以固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
     当然,古人心目中的“贤”与“士”,与我们今天倡导德才兼备的人才观不同。古人“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的招贤用贤方法,与我们今天给人才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内涵也各异。古人懂得对人才要不拘一格,用其所长,与我们今天的不要求全责备,量才录用,不浪费人才,应该说是有些异曲同工。总之,在古人那里可供借鉴之处是很多的。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吏治实践与思想。今天,我们要依据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对于古代吏治问题要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恰如荀子所言:“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我们应注重提炼古代吏治思想的有益经验,善于发掘传统制度精神的合理内核,辩证对待,为我所用,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这就是“务在举贤”用人观千古之鉴的价值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