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黄歇塑像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春申古渡夕阳多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十二:黄歇渡
黄浦江,古称“春申江”;上海,又称“申城”。这江这城,何以都与“申”字紧紧相连?这就要说到春秋时期著名的楚国春申君黄歇了。
先说说“黄歇渡”。明代顾彧《海上竹枝词》中有一首竹枝词写道:
黄渡西头沙渐壅,黄浦南边潮不通。
高田旱涸低田没,官府谁兴水利功。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是明代太湖流域水灾情况。明代以前,太湖的主要排出河流是东江、娄江及吴淞江。到了明代,东江和娄江由于泥沙淤积变成陆地,吴淞江的堵塞也比较严重了。由于河流排水不畅,在下雨后容易发生洪灾,所以明代水灾比以前严重,当地人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竹枝词提及的“黄渡”、“黄浦”等河道,皆为黄浦江水系形成初期阶段的标志性地名。“黄渡”,亦名黄渡浦,在今上海市嘉定区原县城西南。据《方舆纪要》记载:黄渡浦“南通吴淞江,对岸即大盈浦也。黄渡之北曰吴塘,北出练祁塘,达于刘家河”。今黄渡浦已湮。
至于“黄渡”得名,有多种说法。一说,相传为春秋时春申君黄歇曾在这里渡江,黄渡者,为黄歇渡的简称。黄渡镇南市梢陆皎浦上有一处名叫“落剑浦”的地方,传说黄歇在此渡过吴淞江时,一柄剑遗落于此,今人还在附近塑了黄歇的铜像以示纪念。另一说,盐铁塘西有黄土墩,渡当作土。
清代著名学者清钱大昕在《跋云间志》中有明确说法:“吴淞江入海之口曰黄浦,相传以春申君得名。予尝辨之,谓即古之沪渎。黄与沪声相转也。吾邑西南三十里有黄渡镇,吴松江所经,土人亦指为黄歇渡处。考郏亶《水利书》,本名黄肚,世俗传春申之还,皆出后人傅会。此志南宋人所修,有沪渎江,无黄浦,益信吾言之不妄。”钱大昕经缜密考证后提出,黄渡之名与黄歇无关,是因吴淞江在此打弯,凸出的地方方言称“肚”,该处土质较黄,故称“黄肚”。他引北宋水利学家郏亶在《水利书》上说,吴淞江北岸有大黄肚浦、小黄肚浦,即指此处。地方文史界对比两说,更倾向于钱大昕的观点。
对黄渡与黄歇的渊源关系,今人更有明确说法。《上海通史·古代卷》指出:约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这一带全部纳人楚国疆域。至楚考烈王继位,以黄歇为令尹。黄歇初封淮北地,后改封于吴。黄歇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申君。上海别称“申”,说来便与春申君有关。春申君父子前后治吴凡14年,有所政绩。黄浦江相传为春申君开凿,故又称春申浦,此显系后人牵强附会,因为战国之时黄浦江还未形成。不过,其时上海西部已经成陆,春申君到他的领地游历巡视,倒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春申君黄歇与上海的渊源关系传说为何流传至今呢?
清道光年间诗人汪巽东在《云间百咏》中有一首竹枝词,是这样歌颂黄歇的:
吴墟就邑赴江滨,它日君王德相臣。
仿佛褐衣埽璧事,才高能治虎狼秦。
这首竹枝词反映了太湖流域人民对春申君英雄形象的尊崇。战国晚期,作为楚国宰相的春申君与诸侯国联手对抗秦国,由此名垂青史。汉代以后他与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被称为“政治英雄”。同时,春申君被食客李园谋杀,后代许多诗人吟咏了他的悲剧性结局,又以“悲情英雄”形象代代相传。最主要的是,“治水英雄”是春申君传说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春申君治水传说分布在现在属于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江阴、常州、湖州、上海等地。于是,太湖流域历代有由春申君而得名的山川、祠庙、水利工程。在太湖居民的眼里,春申君是“兴利除害”、“攘除水患”的治水人物。他们把春申君视为神,建立祠庙奉祀,表达对他的崇敬,颂扬他的功劳并代代相传。
关于上海与春申君的传说渊源,据学者考证,一是明清时期开始流传“春申君开凿黄浦江”传说的,二是“土人”是该传说的传承者。明清文献中所说的“土人”,指的应该是松江一带的当地人。位于太湖周边的松江地区与其他江南地区一样,依靠丰富水资源发展农业、渔业及水运等,尤其是纺织业在明代非常发达,驰名全国。这些发展都是以河流及其交通为基础的,在松江流传的春申君治水传说,就是太湖居民将在旧吴地产生的这一传说传播到松江一带的。明清时期当地人将江命名为黄歇江、春申江及黄浦江,可见春申君的“治水英雄”形象已经确立了,春申君黄歇已被认为是通过开凿黄浦江给上海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开城鼻祖”。
对春申君黄歇的崇敬,历代上海人多以民间信仰的传承形式把传说流传于后代。如“春申君庙”,庙宇建于明永乐六年(1408),内祀三茅真君,故又称三茅阁,嘉庆七年(1802)改建,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后庙宇移建于城内穿心街,专奉春申君。据考证,春申君庙的确切庙址,应在今天的山东路、河南路、延安路一带地点,现在早已遗迹难寻了。再如“春申庙”,庙宇初建于宋朝,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有增建、重修。据考证,庙址在现在沪闵路以西、春申塘以北处,1958年前尚存,后因拓建沪闵路而被拆除。现存的有“春申君祠”,在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2002年10月举行重建落成仪式。据传说,这个村子就是黄歇当年住过的村子,祠堂边的春申塘,
就是当年春申君黄歇率众修建的。此前,在祠堂最后面的两方墙壁上有春申君壁画,在中间有春申君帛画,现在装饰有春申君牌位。西面相对的照壁上,有春申君故事浮雕和文字记略,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黄歇率领当地居民治理、疏通黄浦江的伟大场景。
其他,纪念春申君的形式还有景观建筑和水利设施。如远在海外的“春申堂”,2004年6月上海市政府在地中海之滨的法国马赛植物园,举行中法文化年马赛“上海周”开幕仪式,赠送给马赛人民一座可以触摸、亲近的中国式园林“上海园”,作为两座友好城市之间的永久性纪念。上海园其主体建筑题为“春申堂”,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厅堂,充满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另外,还有一条古老的水利设施——“春申塘”。据《上海县水利志》所载,春申塘又名莘村塘。传说为战国时期春申君开浚,故称春申塘。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徐汇区、松江区范围内,河道呈东西走向,长约20公里,属于上海淀南水利大控制片的骨干河道。
在现代上海,作为历史人物的春申君黄歇,他开凿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传说,已经成为给上海发展做出贡献的“治水英雄”形象,其“春申文化”已经是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之一,是构成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并以“申”、“春申”等表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号呈现在大家面前。
2002年9月,在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开场一首富含中国古韵的《告慰春申君》极大地吸引了世人的关注:“乘长风兮开宇天,古往今来兮二千年。小潢河兮今犹在,黄浦江兮续根缘。……长歌告慰春申君,你恩泽四海万民礼赞,你封地江东毕路蓝缕,你疏通河道拓垦荒蛮。”上海人民对春申君黄歇的纪念,将是世代相续的。
(左上图)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主要分布图(右上图)春申君黄歇塑像
(左下图)位于上海松江区新桥镇的春申君祠堂,现存祠堂建于2002年,江南传统风格
的建筑物里有春申君壁画,以前有春申君帛画,现有春申君牌位。
(右下图)上海嘉定区黄渡社区《黄歇东渡》壁画,壁画里描绘了春申君带领士兵渡江的情景。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二:顾彧,字叔明,号蓉塘,明代文人,浙江仁和人。正德十四年中举人。著有《投瓮随笔》《半村野人闲谈》、《学》等。顾彧的诗作,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顾彧写有多篇上海竹枝词,著有《海上竹枝词》诗词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