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极目烟波看沙岛

(2022-12-15 08:21:33)
标签:

历史

文化

地理

随笔

上海史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极目烟波看沙岛
上海崇明岛鸟瞰图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极目烟波看沙岛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十一:沙岛 

 
       什么叫做“桑田沧海”?你看!“金山变岛”——杭州湾北岸发生大规模的陆地沦海,大小金山“怒潮沦没渺难求”,塌陷于大海之中变成了两座小岛。“无中生有”——上海东北部的长江口,短短几个世纪内,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陆续生成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等几个岛屿。
       清康熙年间曾任崇明县知县的王恭先在《瀛州竹枝词》中写道: 

       城廓相传是至元,沧桑五次见更香。
       麻姑昨夜乘鸾来,惊道蓬菜水又深。 

       清嘉庆年间徐兴文在《崇明竹枝词》中也写道: 

       略如隋史见流求,武德三年有此洲。
       始信沧桑真实语,旧沙何处问姚刘。 

       竹枝词中提到的“至元”,是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的年号,共使用31年。“武德”,是唐朝建国的年代,武德这个年号一共9年。“流求”,即台湾,汉魏时称东鳀、夷州,隋时始称流求,一直沿用至宋元。这两首竹枝词在感叹“桑田沧海”的自然界巨大变迁时,也提供了上海地区沙岛形成与变迁的信息。
       唐代以前,长江口北嘴在如东,南嘴在南汇,两嘴相距150公里,河口仍属开放的喇叭形。当时河口的巨型沙洲称为胡逗洲,位置在今南通市通州区。现在如东南部和海门、启东、崇明地区,当时均属波涛汹涌的河口区。从唐初开始,崇明岛开始发育于这一开阔的河口区的南侧。
       崇明岛的雏形,始见于唐代初期武德年间(618-626),由东沙和西沙两个沙洲构成。明洪武年间的《苏州府志·沿革·崇明县》记载:“崇明在东海间。……旧志云,唐武德间,海中涌出两洲,今东、西二沙是也。”明万历年间的《崇明县志·沿革》记载:“盖崇起于唐武德中也,……名东、西两沙,渐积渐阜,而利渔樵者土著焉。”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苏州府崇明县崇明旧城》记载:“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杨吴因置崇明镇于西沙。”
       对武德年间东西沙在今苏州城东三百余里的长江口形成,其后渐积高广的说法,各种志书记载没有异议。但其具体位置,在没有基准点可依据的辽阔的长江口,文献记载的位置,可以说是难以捉摸的。难怪研究者所定东西沙的位置各不相同。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展开大规模的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发现,在崇明岛东部分布着几条断续的沙带,根据沙带的位置、走向和年龄,可以肯定它们是唐武德年间的东沙。而西沙在东沙之西七十里,五代杨吴时期设崇明镇于西沙,说明西沙的开发应比东沙更早,地位比东沙更重要,唐五代时期的范围甚至比东沙更大。
       至于崇明行政机构的几度变迁,清康熙年间曾任崇明县知县的王恭先在《瀛州竹枝词》中有一首写道: 

       土郭周遭马放青,五迁战炮几番经。
       闲来试上城南望,极目烟波似洞庭。 

       这首竹枝词中有“五迁战炮”句,“战炮”指古时县衙周边设置防卫哨岗中的古炮,泛指古县衙的防卫设施。“五迁”指崇明的建置变迁,因沙洲坍涨无定,其沿革也甚为复杂。要言之,唐时设崇明镇,宋为天赐场,元为崇明州,明为崇明县。自元至正十二年(1352)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的231年中,前后迁城五次,故有“五迁六建”之说。
       至于崇明岛周边沙岛变迁,王恭先在《瀛州竹枝词》中又有一首写道: 

       环列诸沙七十二,略如星宿傍昆仑。
       拟循洛下行窝例,遇一沙头置一村。 

       竹枝词中“环列诸沙七十二”句,说的是近二百年来,长江口不少沙洲陆续涨出水面,有崇宝沙、鸭窝沙、石头沙、瑞丰沙、潘家沙、圆圆沙等。由于自然游涨和人工筑堤围垦,这些沙体于上世纪60~70年代初经人工堵汊,连成一体形成今日长兴岛。横沙岛于1853年开始露出水面,此后在长江口还不断地有沙洲涌浪而出。
       崇明岛以及县置的形成与变迁, 是一部人类战天斗地的伟大史诗!
       从唐初海中小沙洲的冒出,到元代于崇明设州,600余年间崇明沙洲在不断扩涨。涨是总趋势,但亦伴随着不断塌没的现象。江流侵袭,风潮冲击,南部老沙洲相继沦海,“明时初坍姚刘沙,继坍三沙及他沙”。然而,北部新沙洲却在不停地涨出,其规模也较前为大。旧沙洲的先后入海,直接导致元明时期崇明州治、县城接二连三地迁移。元至正七年(1347),风涛荡激,崇明州城所在之沙深受威胁,几年后,遂徙州治于故城北十五里之东沙。明初,州改县,县城之迁移则更为频繁。从崇明旧城迁到东沙,再迁秦家村等地,至此“去三沙旧城,盖六十余里,邑之奠居,于兹五迁矣”。历史上的许多市镇,亦皆先后坍没。沙洲时升时降,或涨或坍。面对变化无常的自然界,崇明人搬迁不止,建设不已,表现出极大耐心与顽强毅力,堪为奇迹!
       今日之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267平方公里。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崇明岛作为中国第三大岛屿,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今日之长兴岛,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其中青草沙水库面积约67平方公里。长兴岛素有“柑桔之乡”的美誉,2002年以来,长兴岛南岸先后有振华重工、中船一期、中海工业等大型国有企业落户发展,我国第一艘弹射型航母在此诞生。今日之横沙岛,面积52平方公里,岛上林木葱茏、水网密布,享有“天净、水净、气净、声净”的上海乡野大公园美誉。

 
竹枝词说:极目烟波看沙岛
(左上图)崇明岛形势图(右上图)明《正德崇明县志》附图
竹枝词说:极目烟波看沙岛
(左下图)洪武《苏州府志》崇明县界图(右下图)《乾隆崇明县志》沙洲、河渠、城镇综合示意图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二:王恭先,山西省临晋县(今属临猗县)人。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山西乡试解元,顺治十六年(1659)会试九十七名,己亥二甲第78名进士。授河间府推官缺,康熙七年(1668)裁补崇明县知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