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杭州治疫有哪三大善举

(2022-12-08 08:21:07)
标签:

历史

文化

健康

宋史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苏东坡杭州治疫三大善举
北宋元祐年间杭州“安乐坊”图 (图源网络) 

 
苏东坡杭州治疫有哪三大善举 


       苏东坡一生与杭州有不解之缘,他不仅留下了西湖那秀美的苏堤,而且还留下了一段治疫的“三大善举”。
       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十八年后,也就是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再度来到杭州出任杭州知州。刚到任便面临着先涝后旱的严重天灾,粮食歉收,米价飞涨,而且饥荒之后疾疫流行,这是一种来势汹汹的可怕寒疫,当地医生都一筹莫展、救治无法,百姓苦不堪言。
       作为地方官员的苏东坡,即刻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向朝廷请示,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稳定了米的价格;二是请求朝廷赐给度牒(官府发给僧尼的凭证,可出售以补府库之不足),以度牒易米赈济灾民,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上百,换成米来救助饥民;三是到第二年的春天,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这三个措施缓解了饥民的困顿局面。与此同时,苏东坡在杭州治疫实践中,推出了饘粥药剂、创建医院和清洁水源的“三大善举”,充分展示了苏东坡系统治疫的大智慧。 

       一,献“圣散子方”,向百姓施舍药剂
       针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苏东坡拿出了一个名叫“圣散子方”的药方。圣散子方是苏东坡在黄州时,从眉山老友巢谷那里得来的秘方。苏东坡曾著文介绍其药效:“自古论病,惟伤寒最为危急,其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汗应下之类,差之毫厘,辄至不救,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病情严重的“连饮数剂,即汗出气通,饮食稍进,神守完复”,病情轻微的药到病除,即使“平居无疾,能空腹一服,则饮食倍常,百疾不生”。而且,此方最大的特点就是价廉,只需用普通的药材配制,每贴药只需花费一文钱。
       然而,方子虽然便宜,但很多老百姓还是买不起。于是,苏东坡让杭州宝石山愣严院的僧人按照圣散子的方子用大锅熬药,然后分设在杭州城街头,免费布施百姓喝药防疫。不问男女老少,只要服上一大碗,就可避瘴气。苏东坡的这个药见效神速,患病轻的一大碗喝下去很快就能见效,病重的连服几碗,配上饭食也能得以康复,治愈者不可胜数。
       不过,良方再好,也不能乱用,需对症用药才能药到病除。圣散子属伤寒时疫类别,此方主治伤寒病。但后来瘟疫降临,人们也不管是不是伤寒病,都用这个方子来治病,以致出现良方害死人的情况。殷鉴不远,对待疫情需要科学客观的态度,而不能想当然,迷信盲从、胡乱用药,否则就会遭受这种惨痛的教训。
       苏东坡作为一代大儒,从小浸淫于儒家经典著作,但也经常阅览医学名著,而且还喜欢收集研习医家良方,其用意就是在广济众生。苏东坡推广“圣散子方”的过程,是其作为太守勤政爱民的职责所在,也是其关心百姓疾苦的义举,同时,也彰显了其慈善救济中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熟稔,以及发动组织各界力量参与的高效。 

       二,创建“安乐坊”,设立专治疫病的官方医院
       杭州是水陆交通要塞,人口流动频繁,因而“疫死比他处常多”。而且,彼时杭州患病之人实在太多,单靠零散无组织的方剂和慈善救济已难以应对时疫。更令其雪上加霜的是,当时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所以,苏东坡认识到,必须设立“病坊”。
       于是,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钱,还带头捐出五十两黄金,设立了“安乐坊”。他聘请懂得医道的僧人坐堂治病,为了勉励僧人,他对那些医术高明、三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为了让安乐坊长久经营下去,后来采用当时很普遍的置田获利方法,以使资金来源稳定。苏东坡还将收到“某宣德”的一笔“金五两、银一百五十两”的礼金,以此人名义转捐给了安乐坊。苏东坡还下令: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些经费来维持病坊的日常运营。从此,安乐坊成了杭州的常设性官办医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值得一提的是,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很快引起朝廷关注并在全国推广。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 朝廷将安乐坊改赐名安济坊,开始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


 苏东坡杭州治疫三大善举
(上图)苏东坡分发“圣散子方”图(中图)杭州搭建“安乐坊”图(下图)杭州西湖相国井
 

       三,三治“六井”,进行清洁饮水的生态环境治理
       饮水,与人们的健康和防止疾病传布,关系非常密切。杭州,由沧海变成桑田,渐为城市后水泉咸苦。唐朝李泌始造六井,汲引西湖群山所出的淡水,供应民饮。白居易继复治湖浚井,筑石函隔绝江水,饮水问题才获解决。至宋熙宁五年(1072),钱塘六井年久失修,居民又苦水不够饮。这年,苏东坡为杭州通判,为解救杭州旱灾,用半年功夫浚治茆河、盐桥两道运河,解决了居民洗濯用水,但还不能解决居民日常饮水问题。苏东坡深知钱塘六井对杭州居民饮水关系重大,即命僧人仲文等负责修整,自擘划以至工程的点验,苏轼亦均参与其事,并撰《钱塘六井记》一文,石刻于相国井之亭上,以志纪念六井疏通。
       十六年后,六井又告淤塞,时又灾旱,军民皆苦无水。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再度来到杭州出任杭州知州。他向当年负责修井的子珪和尚请教,改用瓦筒替代毛竹作水管,又将瓦筒盛在石槽中,两边以砖石培瓷固护,底盖力求坚厚,锢捍周密,费时不过一二月,即已完工。井既修复,则西湖淡水几乎遍于全城,家家都有可饮之水了。
       然而,苏东坡深知钱塘六井虽然修好,但六井的水源在西湖,如果西湖堙塞了,不仅山水无所容蓄,而且即成灾害。于是,苏东坡遂于元祐五年(1090)奏请朝廷再赐度牒五十道,配合本州赈饥余款,动用民工清除葑草、搬载湖泥。自开工之日起,苏轼亲自督察工事进行,奔走于砾石泥淖之中,甚至忘记回家吃饭,就与堤工同吃。苏东坡从白居易筑堤得到灵感,定计废物利用,增筑一条自南徂北的长堤,则行人方便而且葑草湖泥都有用了。历时四个月,占据一半湖面的葑田大部分被清除,起自南屏、止于曲院的南北相通长堤也筑成,后任榜之曰“苏公堤”。 

       如果说,“圣散子方”显示了苏东坡义举的智慧,那么创办“安乐坊”与三治“六井”则显示了其系统防疫的思想,是从应急治疫到提前防疫的过程,是防疫制度上的创设,也是将古代传统的私家问诊转变为官办集中治理的过程,这体现了他治理上的大胆探索和独特创造。 但愿苏东坡抗疫的事迹,可以给我们当下的为政者、为医者、为民者、为文者以启发和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