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沪上八景”的“淀湖环秀”摄影图片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淀山湖外夕阳红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八:淀山湖
淀山湖,是上海最大的湖泊,也是今日之上海最大的旅游胜地。拥有“东方日内瓦湖”之称的淀山湖,以厚重绵长的历史积淀,赋予她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淀山湖,在青浦县与江苏昆山县之间,昔称薛淀湖。面积60余平方公里,其南四分之三在青浦县境,是上海市最大的湖泊。淀山湖水,其源自吴江白蚬江经急水港而来,周围凡二百里。湖呈葫芦形,为潟湖遗迹。西纳太湖之水,东经拦路港、泖河达黄浦江。东北经淀浦河,由东大盈港、赵屯浦通吴松江。湖水稳定,温差小,盛水产。怪不得明清时期的竹枝词一开头就赞美淀山湖鲜美的水产。
傍湖蟹舍与鱼汀,过雨波光似画屏。
浦口女儿眉样好,弯环巧学九峰青。(王鸣盛《泖河竹枝词》)
莲径菱湾绿涨天,飞来鱼翠破溪烟。
夕阳欲下萍风起,一棹沿洄放鸭船。(张熙纯《淀湖晚眺》)
今天的淀山湖野生渔业资源依然比较丰富,其中鲫鱼、河虾、塘鲤鱼等鱼虾八成以上为野生。人工放养的鲢,鲫,鲤,鳙是淀山湖目前主要的经济种类。近几年每年向淀山湖放流鲫鱼、鲤鱼、鲢鳙、细鳞鲴、翘嘴鲌、鳜鱼、花等种苗6000多万尾,淀山湖水域的鱼类物种数基本维持在40——50种之间。想必明清之际淀山湖水域的渔业水产,肯定要比今天丰富的多。“傍湖蟹舍与鱼汀”遍布,放眼“莲径菱湾绿涨天”,喜看“飞来鱼翠破溪烟”,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景啊!
当然,赞美淀山湖美景的诗歌不止是竹枝词,古往今来还有不少诗歌讴歌淀山湖。著名的有明朝徐祯稷的《泛淀山湖》:
雪浪堆三泖,风帆挂淀湖。
断云收雨净,高树入秋孤。
暮色诸峰碧,寒声一雁呼。
沧浪歌罢去,,渔夫定吾徒。
此诗是写淀山湖秋色的,也提及了淀山湖的历史由来。诗中所说的“三泖”即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相连的大湖荡中的圆泖、大泖、长泖,在今松江县西、青浦县南一带,原为大泊,明代后淤塞成田,仅存泖河。“淀湖”即淀山湖(又称薛淀湖)。
关于淀山湖的由来,说法很多,一说,相传秦始皇时,遣囚徒十万挖掘地表,以杀王气,遂成湖。一说,此地原是一座古城,因地壳变动下沉而陷为湖。此说也不无道理。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淀山湖底打捞得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等400多件,有石刀、石矛、石铸、石犁、石纺轮;陶片有夹砂红陶、黑衣陶、
印纹陶,还有龟版,战国钢铁等文物,可见淀山湖地区古代确有陆地,可能就是古由拳县地。这些传说,给淀山湖添上神奇的色彩。
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由于“潟湖运动”,地壳发生褶皱运动,在江南古陆上就缓慢地孕育着当时的淀山湖。所谓“潟湖”,是指在6000年前,太湖平原由于受海潮侵蚀的影响,形成一个大海湾,随后受长江和钱塘江水的长期冲积,南北两大沙嘴不断增长,海湾才逐渐封闭而成潟湖。随着对潟湖研究工作的深入,有人还提出太湖湖群构造成因说,称太湖平原约在250万年前,因地层构造下沉而形成湖盆,随后为数十米厚的湖相沉积物充填,才逐步形成今天这样的大型湖体。
初形成湖时,
湖面甚广。据说秦代时陷为谷水。今距淀山湖2.5公里处的淀山,当时耸在湖中,可想见湖面比今天不知大几倍了。直到宋代以后,因海潮倒灌,水涝内积,泥沙淤塞,致使湖底淤泥不断受风浪侵蚀而搬迁、沉积,经历了一个由淤淀缩小湖面,而受风浪冲坍扩大湖面的变化过程。迄至清代中叶,湖面的宽广仅是宋时的十分之三,可见淀山湖的成湖历史是久远的,大致与太湖的成湖时间差不多。
关于淀山湖的名号,在南宋绍熙年间,有一部名叫《云间志》的地方志书上始见“薛淀湖”。所称薛淀湖,是与当时一些诗人常以九峰三泖的自然景色与湖光水色连在一起有关。“薛”者,指云间“九峰”的薛山,“淀”则以湖面逐渐冲积成淀而得名。“淀山湖”的名号,是山因湖名还是湖因山名,亦有几说。一说是山因湖名,因水中有淀山,而称淀山湖,故名。据有史料称,湖中淀山上有三姑祠、普光王寺、鳌峰塔等古迹。又一说是因湖而名,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说“淀山因湖而名”。再有一说,淀山因在湖中,以“山”、“淀”合称为淀山湖。
关于淀山湖的名声,在旧时虽非“五湖”(一般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之列,但其美名和历史却不在“五湖”之下。宋代宰相吕颐浩南巡,见淀山湖之美,在南端金泽镇建庵。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曾驻跸于此,赐庵为颐浩寺,并命道崇为主持。颐浩寺几经修建,成为江南的佛教丛林之一。元至正年间(1341——1368)建在朱家角镇的圆津禅院,寺院建筑雄伟,不亚于杭州灵隐寺。在淀山湖出口处,即拦路港北端,明崇祯十三年(1640)建有关王庙祀祭关羽。每逢进香时节,人山人海,络绎不绝。这些寺院的出现,表明当时淀山湖已有一定地位。
关于淀山湖在宋代的湖情,据北宋时期的苏州吴县人、书学理论家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说:“后世谷水堙废,人不复知其名。尝质之老儒长者,松江东流聚为小湖,西北接白蚬、马腾、谷湖、瑇瑁四湖。”所谓谷湖,是谷水的旧迹。华亭谷为南宋中叶出现的薛淀湖的前身。南宋之后,薛淀河西移,成为今之淀山湖。另据祝鹏先生《上海沿革地理》考证,华亭谷为北宋薛淀湖的旧址,六朝时的华亭谷东端在昆山之西二十里。华亭谷周围二百余里,为椭圆形湖泊,华亭谷为谷水的一段,王安石《华亭十咏》诗序:“华亭谷水行三百里入松江。巨川非一源,源亦在名流。此谷乃清浅,松江能覆舟。”
淀山湖到了清代的湖情,据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出书的专记松江青浦一带遗闻轶事的十二卷诸联《明斋小识》对淀山湖的记载:“考旧志,东西三十六里,南北十八里,受太湖之水。源自长洲白蚬江,经急水港而来。北由赵屯浦,东由大盈浦,泻于淞江。东南由拦路港以入泖,其西南有瓢湖,旁有金银、东青、西白、西阵、大葑诸荡。北为蔓莱洲。西过金泽,有西原荡、雪落漾、章练塘诸水,为湖流通泄处。今按湖南北三十六里,东西十八里,东至关王庙,西至石神庙,南至杨扇,北至千墩,旁列支汊七十有二,奈堙塞者十居六、七,平时流注,自西南趋东北,或由何家港、南北漕港,以泄于江,遇滛潦则下流淤浅,咽喉窒遏,迎与淤江狭不能容,仍从东北趋西南,回注太湖。又湖水南一带隶青为浊,北一带隶昆独清,一泽之中竟分泾渭。”可见,那时的湖境宽阔,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俊俏诡奇,谁也无法估量湖的体积和规模。
到了近代,大名鼎鼎的诗僧苏曼殊的写有一首《吴门·万树垂杨任好风》:
万树垂杨任好风,斑骓西向水田东。
莫道碧桃花独艳,淀山湖外夕阳红。
共和国建立后,1962年,上海老市长陈毅元帅有《过淀山湖》诗:
又到水天空阔处,西望无涯通太湖。
主人船上出佳馔,鱼虾蔬菜鲜而腴。
湖水用来酿绍酒、果然水清醁不殊。
解放以前此逃薮,抗日曾是游击区。
往来帆船千百艘,而今公社业农渔。
人人参加大生产,到处安居丰乐图。
此湖最近大上海,繁荣可以更速乎?
我愿秋凉再来此,满筐大蟹醉糊涂。
以庆人民之青浦,以祝人民淀山湖。
今日之淀山湖,已成著名的淀山湖旅游风景区。景区内建有运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再现的红楼胜景“大观园”,在160余亩的绿野上,仿古建筑成群,布局奇巧豪华,汇集了南北园林的特色。二十多处景点,建筑精致,风格典雅。淀山湖的东畔,建起了水上运动场、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钓鱼俱乐部、游泳场、保龄球场、射击场等。淀山湖的西畔,建成青少年野营基地。在淀山湖的南畔,有国际水准的彩虹岛高级水上休闲度假区。在淀山湖旅游风景区的附近,新建了跨世纪的太阳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在淀山湖风景区的边缘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6000年前的崧泽古文化遗址和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这是上海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有丰富的古建筑,如唐代的青龙寺、青龙塔、泖塔,宋代的普济桥、万安桥,明代的报国寺、放生桥和清代的曲水园、万寿塔。还有江南水乡名镇朱家角、金泽。
朋友们,今日之淀山湖,在等待您一游!
青浦环淀山湖人文图
今日之环淀山湖景区摄影图片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二:王鸣盛,清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注三:张熙纯,字策时,号少华,上海人。清乾隆进士,官内阁中书。熙纯襟情爽飒,工填词,以韵胜,有《昙华阁词》一卷传于世。
注四:徐祯稷,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厚源。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四川副使。在蜀年久,以清惠称。有《耻言》、《明善堂诗稿》等书流传于世。
注五:苏曼殊,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注六:由拳县,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平定江南地,在今嘉兴市南湖区置长水县属会稽郡。三十七年(前210)改长水县为由拳县,仍属会稽郡。“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余万人城污其地,表以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拳也。”东汉永建四年(129),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由拳属吴郡。三国吴孙权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被视为祥瑞之兆,改由拳为禾兴县。次年改年号为嘉禾。嘉兴市简称禾,亦源于此。赤乌五年(242)春正月,立和为太子,因避太子“和”宇讳,改为嘉兴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