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大小金山渺难求

(2022-10-19 08:09:35)
标签:

历史

文化

上海史

文学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大小金山渺难求
大金山岛鸟瞰图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大小金山渺难求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七:大小金山


       上海哪座山最高?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佘山。其实不然,上海最高的山却是大金山岛。据2017年上海市规划国土局、市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测绘院通报的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和普查公报情况:市域范围内海拔最高点是金山区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其次是松江区西佘山,海拔100.8米;第三是松江区的天马山,主峰海拔98.2余米。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大金山岛是山还是岛?它怎么会是上海最高的山?我们先来听听上海竹枝词怎么讲的吧。
       清朝的王霆《松江竹枝词》里有两首这样写道: 

       玲珑坝口水孱孱,樵客冲潮—叶还。
       遥指夕阳明天处,大金山外小金山。 

       海上周围烽火楼,怒潮沦没渺难求。
       柘林城外波光浅,片石犹题鹦鹉洲。 

       按竹枝词原注:“玲珑坝,在金山卫城外”;“烽火楼,吴时望海处”;“柘林城在金山东南“;“鹦鹉洲,古海盐洲,后沦于海,元末,金山北岸潮势稍缓,瞰其下,有桥、有井。得一碑:曰‘鹦鹉洲界’”。由此看来,清代时大小金山已经“怒潮沦没渺难求”,塌陷于大海之中了。古鹦鹉洲早已沦落于海,而玲珑坝、烽火楼、柘林城等遗址尚存。而竹枝词中所说的“大金山外小金山”,已经是今天可以见到的“大小金山岛”景象。
       今上海南境金山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是古老的吴越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金山区东南濒临杭州湾,以近海中的大、小金山岛得名。秦代时,置海盐县,最早的县治在金山地区东南部。南北朝时,先后置前京、胥浦两县,县治都设在今金山区境内。此后几经分合。唐天宝十年(751),华亭县设立时,金山区境属华亭县。清雍正四年(1726),设金山县。
       据《上海通志·古代卷》记载,在历史上,今上海奉贤的柘林到浙江海盐的澉浦之间,海岸线向东南伸展,与今之杭州湾中的王盘山相连。(王盘山,即王盘山群岛,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杭州湾内)今海盐、乍浦、金山卫以东,则是一片广袤的陆地。在遥远的年代,自宁绍过来,可以从王盘山上岸。那时,王盘山北面的大小金山,自然与陆地连成一体。今王盘山北抵海岸已达20公里,大金山离金山嘴海岸也有6公里之距。由此说明:杭州湾北岸地带,在历史上的若干世纪里,一直处于海陆的不断升降之中。
       由此大致推测,约在东晋(317-420年)前后,由于冈身以东平原和南部宁绍平原不断淤涨,杭州湾内部的淤积与冲蚀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加之另外一些地质因素,杭州湾北岸受到强潮波的冲蚀,致使其西南部大片陆地塌陷。王盘山首当其冲,沉入海中。王盘山一带沦海后,大小金山仍继续屹立在陆地上。从东晋到北宋前很长一段时期,金山一直是杭州湾北岸的军事要冲,东南之水由此入海,还是一个重要港口和旅游景区。
       据南宋绍熙四年(1193)编成的专门记载南宋及较早时期今上海淞南地区地名的地方志《云间志》介绍,金山城、大金山上有个名闻遐迩的寒穴泉:“在金山,居大海中,咸水浸灌,泉出山顶独甘洌,朝夕流注不竭。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6),秀州(今嘉兴市)知州毛滂(字泽民)巡视华亭,县令姚舜明汲寒穴水煮茶款待,毛大奇,认为其味竟与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水相等,乃派人去无锡取惠山泉并尝,至三四反复,不觉得有什么两样,叹曰:“盖有两第二泉矣!”乃作《寒穴泉铭》并序。北宋时,梅尧臣(字圣俞)等诗人皆为寒穴泉赋诗。
       另据史料,南宋时金山还有一座金山庙。清朝道光年间汪巽东撰《天马山房诗别录(云间百咏)》有竹枝词一首唱道: 

       报功潇阙初将圮,昭应金山庙更荒。
       可忆迢迢一千载,枉凭神力护咸塘。 

       另据南宋洪迈《夷坚志·金山庙巫》记载:“华亭金山庙濒海,乃汉霍将军祠。相传云,当钱武肃霸吴越时,常以阴兵致助,故崇建灵宫。”可见南宋初,所记金山尚未孤悬海中。至于金山于何时陷入大海,诸书记载不详。后来出现的一种通行观点是,大小金山及周围地带相继塌入于汪洋,约在南宋前期。总的说来,自元代起,这一带陆地塌没速度才有所减缓,直至明末清初,杭州湾北岸才逐渐稳定,形成今日之状态。
       金山历来为上海军事要冲。在风潮海溢的作用下,桑田沧海,大片平原沃野被吞噬入海,海岸不断内坍,海岸线不断内移。在此情况下,屹立在海湾中的大小金山便成为海防要冲。五代吴越就在金山港口筑城堡成守,南宋在此设金山水军,拱卫京都临安。明代设金山卫,统领7个千户所,为全国四大名卫之一。辖境东起宝山,西达乍浦,绵延几百里沿海地带,堡墩林立,巡船相望,昼以锣,夜以火,传递信息。史料记载:“每年武将率兵入山巡逻,海寇谓之搜山。宁、绍渔民多栖舶其间。”清顺治二年(1645),废卫建置,改设金山营,下领柘林、青村、南汇、川沙、宝山五个营。乾隆年间,建海防同知署、中军守备署、军装局、火药局。民国以后,金山军事地位虽然不及明代那么重要,但仍为兵防重地。
       东海这片海域上,并非孤零零的只有大小金山岛。自杭州湾到长江口,从南而北,由近及远,洋面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各种岛屿。大金山岛东面有许山、(胜山)浮山等岛屿,此外有洋山。迤北,在长江口附近有大戢山等一系列岛屿。故人称:“自金山东过胜山为南洋,又东南为南大洋,北至高家嘴为苏州洋,又东为东大洋。自南大洋又南历闽广通南海。自东大洋北历山东通辽海。”这是古时上海人对其东部沿海洋面的认识。
       今日杭州湾中的金山三岛(大金山、小金山、浮山)是天然的植物园。大金山岛悬崖峭壁,低谷深幽,数百年来孤悬海上,保存了陆地上许多早已绝迹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记得八十年代末,我曾经乘坐机帆船登上过大金山岛,那时留下的印象只是一座没有人烟的荒岛。现在从新闻报道的图片看到,荒岛已是今非昔比。岛上岩石嶙峋,气候宜人,巨龟浮海、金门涛声、鸡鸣空谷、海市蜃楼等景观,更能添助游人雅兴。走在新铺设的绕岛小路上,林木掩映,天蓝水碧,赏心悦目,正是上海地区难得的有待开发的避暑和旅游胜地。

 
竹枝词说:大小金山渺难求
(上图)上海市金山区内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示意图
(下图)居中的大金山岛左面可见小金山岛,右面可见浮山岛
竹枝词说:大小金山渺难求
(左上图)2008年树立的大金山岛地名碑(右上图)在大金山岛上往北看陆地
(左上图)在大金山岛上看北面的浮山岛(右上图)新铺设的绕岛道路 


       注: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