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佘山茗叶胜寻常

(2022-08-24 16:48:35)
标签:

文化

历史

上海史

文学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佘山茗叶胜寻常
佘山茶园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佘山茗叶胜寻常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三:佘山 


       古代上海有没有名茶?史书罕有记载,然而元明清时期的上海竹枝词却有不少记录。清朝乾隆年间的诗人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写道: 

       佘山茗叶胜寻常,制焙初成气更香。
       门外洗心泉味好,为郎手煮润诗肠。 

       清同治年间的诗人顾翰在《松江竹枝词》写道: 

       兰笋山头尽丽春,采茶娘子晓妆新。
       有泉能把郎心洗,莫负当年聪道人。 

       清朝咸丰年间著名的“乡野诗人”丁宜福在《申江棹歌》中写道:
       
       麦苗风细雨霏霏,十里佘山土最肥。
       谷雨茶芽燕来笋,与郎解渴又充饥。 

       其实,早在元朝初年的诗人钱惟善就在他的《九峰杂咏》中留下诗篇: 

       麟洲鹿苑带烟霞,上有先春日铸茶。
       爱月不逢聪道者,青山无语疆名佘。 

       这些竹枝词证明了古代上海不仅种茶,而且上海松江佘山有名茶。
       佘山,位于古松江县城西北20余里,全境分东西两峰,俗称东、西佘山。西佘海拔92米,东佘海拔68米。旧传有佘姓者居此,故名。明代时,著名画家陈继庸曾隐居于东佘山,建“神清之室”。明代词人、散曲家施绍莘曾隐于西佘山,筑“半间精舍”。据传,佘山原有含誉堂、顽仙庐、苔帝庵、鹦鹉冢、梅影井、佘山草堂、来青堂、新赤壁、沸香泉刻石、眉公钓鱼台等,今俱废。
       佘山又名兰笋山,故竹枝词中有“兰笋山头尽丽春”之说。据《松江府志》载:公元1720年春,康熙皇帝南巡至松江。松江官员以佘山特产竹笋饷帝,帝品尝竹笋,隐隐有兰花幽香,甚为惊讶。询官员,左右相觑不能言。帝遂索要文房四宝,挥毫题写“兰笋山”三字。据证,康熙所题“兰笋山”是针对东佘山,而非西佘山。此后,文人学士蜂拥而至。兰笋,虽貌不惊人而异香醉人。如将一笋置室,晚间能隐隐闻到兰花幽香。难怪康熙皇帝几次南巡到松江,总要选择兰笋莜土时令。有古诗为证:“不醉美酒醉兰笋,兰芬沁齿劝加餐”。前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同志见御书石碑无存,曾补题“兰笋山”,今被人拓在东佘山西坡入口处墙上。
       然而,佘山因康熙帝题“兰笋山”而闻名天下,但佘山产茶,且为上品,实稀为人知。
       从元明清的松江地方志来看,其中都记载:“佘山土宜茶,产筍,有兰香”。据《崇祯松江府志》记载:“茶,于江南最著者,顾渚、松萝、虎丘、龙井,吾郡未有称也。今两佘昆薛间土人採焙入市,识者谓其味清香轻,远出虎丘上。以不广植,故名不行他郡耳”。
       松江地方志讲“佘山土宜茶”,确有道理。松郡九峰,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浅丘微酸,土松地肥,雨水充沛,适宜混交林生长,故原生态物种众多。佘山,山不深,系天目山余脉,但植被丰富。种子植物、苔藓植物、淡水藻类、真菌、蕨类、地衣满山遍野千余种。更独特稀罕的是,有数种植物以佘山命名,如佘山胡颓子、佘山兰笋、佘山兰茶等等。
       松江为明清江南上八府之一,“松壤地不多,而物产有名天下者”。富庶之地,文人也多,自然谈茶论水之著不少。《茶话》、《茶录》、《茶寮记》、《水品》等都是明代松江人聊茶记录。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的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称:“余乡佘山茶实与虎丘伯仲,深山名品合献至尊”。著有《阅世编》的清代学者叶梦珠说:“佘山茶与松萝相等,购求甚难,非与地主故交密戚者不可得,即得两许,价亦甚昂”。
       那么,历史上为何讲“佘山无茶”呢?这有一个遗闻逸事。据明清之际吴履震专记松江一郡轶事的《五茸志逸》记载:明末,曾有苏州僧人以虎丘茶方法制佘山茶,茶味与松萝茶一样。但是,遭到佘山老和尚的反对,他们说:“佛以名为五欲之一,名媒利、利媒祸。佘山出了名茶,是开膻径,置火坑。”于是,把苏州僧人赶走,自此“佘山无茶”。这个老和尚反对佘山出名茶,竟是为了出了名茶,佘山便不是清净之地了。
       当然,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尚待考证。至于说“佘山无茶”,其实并非说佘山不产茶,只是名气不响而已。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年,佘山茶也曾纳贡,只是由于所植不广,茶再好,也“名不行他郡耳”。另外,采造不得法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据现代方志记载,佘山自古产茶因战乱至民国绝迹。如今,松江九峰之中,东西佘山、小昆山、薛山在元明时期曾产茶已成历史。只有西佘山半山坡上十来亩茶园依然葱郁清香。此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种植,本世纪初选优、提纯、翻种整理。当然,此茶既非府志所记载之茶,也不是梅家坞茶种的味道。
       佘山的土、佘山的水、佘山的植被,孕育了佘山茶的种性与味道。此茶过去曾称“上海龙井”,今注册为“佘山兰茶”,与佘山兰笋为同山“姐妹”,一起芬芳于九峰,留香于云间。

 
竹枝词说:佘山茗叶胜寻常
(左上图)东佘山、西佘山(左中图) 佘山秋色  (左下图)佘山竹海  (右图)竹林栈道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二:顾翰,清江苏无锡人,字木天,号蒹塘。嘉庆十五年举人,历官宣城知县。工诗词。诗才清绝,人品狷洁如其诗。晚岁主讲东林书院。有《拜石山房集》。
       丁宜福,号时水,又号慈水,是十九世纪中叶南汇县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浦东“野乡诗人”之称。
       钱惟善,字思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至正初省试三千人中,独他据枚乘《七发》辨钱塘江为曲江,由是出名,号“曲江居士”。官副提举。死后与杨维桢、陆居仁同葬干山,称为三高士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