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淞沪抗战壮举永驻文学殿堂

(2022-08-17 09:42:43)
标签:

文化

历史

文学

抗战史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让淞沪抗战壮举永驻文学殿堂
《四行壮歌》(油画·张献民作) (图源网络)  

 
让淞沪抗战壮举永驻文学殿堂 


       又到“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日,来说说淞沪抗战文学那些事。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上海进行过两次震惊世界的抗击日本军队侵占的淞沪战役。第一次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二次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八一三淞沪战役”。
       日军的野蛮侵略,让上海由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成为弹雨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使得上海的经济、文化和市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的损失,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所经受的最为惨痛的劫难。但是,这两场战役也使得上海人民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使上海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前线战场。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策源地,众多表现中华民族尤其是上海军民奋起抗战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 

       淞沪抗战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创作题材的现实化,作品形式的小型化和写作手法的通俗化。其中,当首推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在抗战初期异常发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
       将淞沪抗战血与火的战斗实况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首先当推丘东平。他在当时抗战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篇战地特写和通讯,如《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借一个女难民之口,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上海市民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也表现了上海市民不甘屈服,在敌人屠刀下奋起自卫反抗的壮烈图景。
       带来上海战争的战火硝烟的,还有写报告文学很活跃的作家骆宾基。他在《大上海的一日》报告文学集里收有《救护车里的血》、《在夜的交通线上》、《难民船》、《一星期零一天》等七篇报道上海军民英勇抗日的作品,还发表了著名的战地报告作品《东战场别动队》。这篇报告写了作者亲自参加过的上海郊区一支由工人与学生自愿组成的别动队的故事。这支队伍刚刚组成就仓促投入战斗,激烈的征战,严峻的考验,战争的炉火把钢与渣区分得清清楚楚。平时军纪不严的一些工人队员在生死关头表现得坚定勇敢,而平时夸夸其谈的个别知识分子,关键时刻有的胆小怕死,有的临阵叛逃。作品写得很有战争气氛。
       曹白在抗战初期写过报告、散文集《呼吸》,其上集《呼吸之什》主要写作者在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后参加难民收容所管理工作时的见闻和感受。《这里,生命也在呼吸》一篇将开口猪猡、闭口猪猡的电影院主对难民的苛刻无情与难民们不愿“光是吃吃睡睡”、要求上前线的行动作了对照。《在死神底黑影下面》记叙了敌机的轰炸、困苦的环境如何使难民们终日处于朝不保夕的惊惶生活中。《在明天……》抒写了难民收容所里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富有特色的场面。《“活灵魂”的夺取》揭露和抨击了一些人争夺难民收容所管理权,把难民当作获利的手段来对待的可耻行径。这些作品情节很简单,有时只有几个片断的生活场景,却饱和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人至深。
       以周钢鸣为代表的另一类报告文学作家则是普遍采用近似于通讯报道的写法,对具有新闻性的事件作客观报道。周钢鸣记录赴前线采访见闻的《泥泞中往来》和报道谢晋元率军坚守四行仓库事迹的《在火海中死斗的孤军》,对战火中的上海进行了多侧面实况记录和全景式扫描。现今保存的多位知名作家与记者的采访报道及报告文学作品,包括郭沫若等编著的《上海抗战记》、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张蓬舟撰写《沪战实录》等一系列作品,无不以报告文学样式,饱蘸爱国情感,见证了这一代记者作家的历史担当。 

       淞沪战役文学样式中数量之多仅次于报告文学的是诗歌,这是因为诗歌最合适表达作者对于抗战的激动、振奋的情绪的缘故。郭沫若在抗战刚一爆发就“别妇抛雏”离开日本回国参战。他于1937年7月下旬回到上海,很快就亲历了八一三淞沪战争,他写诗给大家鼓劲,仅在八月内就创作了近十首诗歌。当然,诗歌创作更多的是朗诵诗和街头诗,诗人们不再哼着那些不关痛痒的风花雪月诗句,而是用诗歌吼叫出反抗侵略的激怒。当年的《新诗刊》《新诗》等专门诗刊里,保存着这些珍贵诗篇。


让淞沪抗战壮举永驻文学殿堂
(左上)1937年11月出版的《空军抗战纪略》/(右上)1933年5月出版的《两路创痕》
(左下)1932年9月出版的《淞沪抗日战纪》/(右下)1932年4月出版的《上海抗日血战史》 


       淞沪战役打响后,以抗战为主题的小说逐渐多了起来。茅盾在抗战期间写了三部长篇小说,其中的《第一阶段的故事》是写“八一三”战争的三个月中上海的情形。作者在书中是企图把上海抗战三个月中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形象勾绘出来,书中出现各式各样的人物,有热血沸腾积极参加战时工作的爱国青年,也有籍战争来投机发财的汉奸,有主战派,有主和派,也有和战皆主派。总之,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在一定程度上,作者的确是把抗战爆发后上海社会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行动给描绘了出来,替那壮烈的三个月的历史作了一个轮廓的记录。丘东平在抗战初年就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一个连长的遭遇》以真实有力的笔触,正面描绘了连长林青史在日寇强大炮火面前主动出击,英勇歼敌的崇高行动和坚毅性格。这部小说是我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整的一篇反映淞沪抗战的文学记录,今天应该有人去拍摄影视剧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抗战戏剧,它迅速直接地表现了淞沪战役前后上海的社会现实生活。作为抗战前期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之一的夏衍,在抗战头三年先后写成了《一年间》(《天上人间》)、《心防》和《愁城记》三部剧作,差不多全取材于沦陷的上海。随后创作的五幕剧《法西斯细菌》,描写了细菌学家俞可夫在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的遭遇及思想觉醒过程。同样,另一位有影响的剧作家于伶,写于1939年的五幕剧《夜上海》,以梅岭春一家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的活动围线索,比较宽广地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各阶层的动态,人民的苦难和抗日情绪的增长。 

       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77年底,抗战文艺运动在整个中国文坛还处于逐步形成、初步兴起的阶段。而在上海,抗战文艺运动已形成超越其他地区的规模、声势和社会影响。当时,在上海投身抗战文艺的作家人数众多,刊行于上海的抗战文艺刊物数量也多。然而,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反映“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文学专集出版,令人遗憾。我想大致有两个原因吧。一是当时战局紧迫,时势动荡,不少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作品,由于一些报刊杂志的流失已无从寻觅。至今还存世的报刊杂志上的有关作品,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挖掘整理。第二个原因是当时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是“急就章”,作品未经过多少艺术加工,真正内容充实、热情饱满、艺术上比较成功的作品并不多见。
       然而,这些作品毕竟一定程度上强烈而鲜明地反映了淞沪抗战轰轰烈烈的时代气氛和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抗战初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时局和各种人群的抗战态度,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学史料价值,是否可以列入国家文化发展扶持项目采用出专集的形式予以出版和收藏。近年来,上海推出《淞沪抗战史料》丛书迈出了第一步,期待再能推出淞沪抗战文学丛书,让这笔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再湮没无闻,让淞沪抗战的英勇壮举永驻文学殿堂,让民族英雄地下有知当含笑瞑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