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禹贡三江今何在

(2022-08-31 08:28:29)
标签:

历史

文化

上海史

文学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禹贡三江今何在
北宋政和元年(1111)三江示意图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禹贡三江今何在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四:三江口
       

       这是一个古老且聚讼纷纭的话题——“三江”故道。
       清代丁宜福有一首竹枝词《申江棹歌》,诗中吟道: 

       三江口子水分降,一片归帆驶恕泷。
       郎在船头看仔细,须防转柁入娄江。 

       这首竹枝词中提出了“三江口”一词,对今天的上海人来说颇为新鲜。所谓的“三江口”,顾名思义应该是三条江的汇合处。丁宜福的竹枝词附有原注:“三江皆上承太湖,其分流处谓之三江口,松江东江皆属松郡,娄江则隶太仓界矣。”
       那么,“三江口”在哪里呢?
       据唐朝国子博士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东晋吴郡吴县(今苏州)人顾夷《吴地记》记载:“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另据《史记·夏本纪》载,三江口在今苏州城东南三十里,约在今车坊稍东,是通向上海地区的交通口子,干系很大,故颇受重视。再据清朝初年顾祖禹《方舆纪要》记载:“出吴松江县东南……流历淀山湖合赵屯、大盈、顾会、崧子、盘龙五浦入上海县境东南流与黄浦合而入海者吴淞江也。”
       据此推测,在此流域内,即今青浦县白鹤镇北二公里处,吴松江南合东大盈港,北汇顾浦河,形成三江四口,地名三江口,也名四江口,但显然与上述《史记·夏本纪》记载在车坊稍东的三江口,并非一事。今已无三江口这一地名,然而当年的三江口,历来是苏、浙、沪水上交通要道,也为兵家所必争之地。
       接下来,要问“三江”是哪三条江呢?
       何谓“三江”?历来诸家持有不同说法。主要有以下四说:其一,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北江在毗陵北入海,南江在吴县南入海,中江出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此说见班固《汉书·地理志》。其二,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此说见《国语·越语上》。其三,以岷江、浙江、松江为三江,东晋郭璞持此说。其四,东晋庾仲初《扬都赋注》及后之顾夷所撰《吴地记》,则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上海竹枝词均取自此说。
       如清光绪年间的顾翰《松江竹枝词》: 

       载得花归满路香,三叉江口转微茫。
       郎心无主船无柁,误入娄江便太仓。 

       这首竹枝词提到的“花”是指“棉花”,元朝以后,棉花是上海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上海也是棉花的主产区。于是,以前的沪语单独称“花”,往往特指棉花。松江不种植棉花,所需的棉花大多从上海贩运。竹枝词中所说的“三江口”,指吴淞江与娄江的交汇处。诗人诙谐提醒道:行船到此,一定要当心,稍不留神,走错了方向,船回不到松江老家,南辕北辙地跑到了太仓。
       “三江”的变迁,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献记载,均为后世了解这一带河道水系变化留下了珍贵资料。
       据《上海通志·古代卷》考辩,东江、松江、娄江为三江,可以勾勒一下太湖下游水道变迁的轮廓。太湖水源,主要来自西、南部分,西为荆溪,南为源自天目山的东西苕溪。上承之水,古今变化不大。有关太湖的去水,文献中将太湖东泄入海之娄江、松江、东江相提并称者,较早可见于晋代庾仲初的《扬都赋注》:“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面三也。”到唐代前后,对这三条江河的记载与考证就愈加详细。唐开元年间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在解“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时云:“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日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人海,名曰下江,亦日娄江。于其分处号曰三江口。顾夷《吴地记》所指与此同。上述三江,尤其是东江、松江,与上海境内河湖系统演变关系重大。
       据《上海通志》记载,东江约在唐代已湮塞,五代吴越治水之际未见其江。北宋人曾经寻觅东江故道,已经不甚清楚。同样,娄江自唐以后数百年中也很少有人提及。有关东江的河道,综合诸家所言,大多认为东江之水下注于杭州湾,只是路径有所不同。
       近人根据古文献所记,作出如下推断:“古时东江宽阔,水流盘旋于三泖出海,出海路线摆动于乍浦、金山卫之间。”杭州湾北岸历史上地质变迁复杂,海陆升降不定,故迹难觅,无法考实,因此对东江的出海口位置只能求一大概。笼统言之,约在华亭(金山)、海盐、平湖界中。那么,东江人海口又何以湮废?对此又有多种解说,有人认为是地质上的因素,这一带地体持续下沉,造成出海一带的地势渐高,水流受阻。东江口断绝,导致太湖下游东南部分河网水系发生严重紊乱,深刻地制约着杭州湾北岸今上海南境的早期开发。
       至于松江,已变成了吴淞江。据明《弘治上海县志·卷二·水类》记载:“松江,一名吴淞,因水患,去水从松。在县北。其源始太湖口,而东注于海。”历史上的吴淞江是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据说,唐朝时“江宽十里”,唐天宝十载(751)建华亭县时,吴淞江就是华亭县最北边的界河,与昆山县隔河相望,以后也是松江府与昆山县、嘉定县、宝山县的界河。
       说起“禹贡三江”,则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是《尚书》的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后人对“三江”是哪三条江分歧颇多,不过,“震泽”毋庸置疑是太湖的古名。所以,所谓的“三江”,应该是太湖流域的河流。全句可以理解为,只要确保这三条江的畅通无阻,那太湖流域就平安无事了。历史上,“三江”对太湖流域河湖系统演变关系重大。直至今日,“三江”尚存的吴淞江,对上海境内河湖系统的发展和安全更是关系重大。

 
竹枝词说:禹贡三江今何在
(上图)晋代三江示意图(下图)太湖三江古图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二:丁宜福,号时水,又号慈水,是十九世纪中叶南汇县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浦东“野乡诗人”之称。
       顾翰,清江苏无锡人,字木天,号蒹塘。嘉庆十五年举人,历官宣城知县。工诗词。诗才清绝,人品狷洁如其诗。晚岁主讲东林书院。有《拜石山房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