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拍摄的上海外冈冈身全景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上海源自古冈身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一:古冈身
上海地理形成源自何处,史书早有结论,但上海竹枝词却以“诗性”来告诉我们,饶有趣味。
说起竹枝词,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华夏诗园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保存着地方土风民俗的珍贵史料。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它描写的内容不仅包含了上海的风土民俗、历史掌故、社会变迁,更独特的是记述了上海的山川形胜和地理形成,这在其他种类文艺作品中所未有的。
且看来自清朝光绪年间上海士绅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中的一首:
古冈三处有身横,紫竹沙冈各异名。
数尺土深螺蚌壳,浪高三涌海潮成。
诗虽短,但包含的信息量却极为丰富。
诗中所言“古冈三处有身横”的“古冈”,亦称为“冈身”。所谓冈身,为一地势高亢的狭长地带。据《上海通史》介绍,洪荒时代,上海所在地区经过多次海陆变迁,时而烟波浩森,时而岩石嶙峋。7000万年前,因地壳运动,出现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断裂,岩浆喷涌,经风化侵蚀,形成松江西北部一带的小山丘,日后被称为“云间九峰”。
古太湖区原是一个喇叭形的海湾,在江流海潮相互顶托(顶托是一种地理现象,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共同作用下,以长江为主的河流所携来的泥沙,不断堆积,且堆积速度超过海面抬升速度,长江南岸沙嘴与杭州湾北岸沙嘴相接合围,太湖与大海被沙嘴隔开,沙嘴的外缘遂成为海岸线。其时,沙嘴外侧的海水既深又清,有大量介壳类动物,汹涌的波涛将近海泥沙与介壳动物的残骸,堆积在沙嘴边缘,年深日久,堆积高度达到最高潮水位的高度,在距今6000年以前,形成高高隆起的冈身。
如果撇开长江口的几个岛屿,上海辖地大体呈一四边形。在其西部三分之一处,北起江苏太仓,中经嘉定、闵行,南至奉贤划一直线,正好是古海岸线,亦即冈身。在其东部三分之-一处,北起盛桥,中经周浦,南迄南汇航头划一直线,正好是唐代兴筑的捍海塘(泛指浙江、上海两省、市的海塘。肇始于汉,经唐、五代直至明、清历代增修、扩展、改筑、加固,塘址因海岸的涨塌而时有移动)由北而南的冈身、捍海塘,是上海陆地演变的两条分界线。这也就是诗中所说的“有身横”地理现象。
诗中所言“紫竹沙冈各异名”,指古冈身上的“紫冈、竹冈、沙冈”。据《上海县志》载:“县东南冈有三:曰沙冈、竹冈、紫冈。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古冈身在吴淞江南有砂冈、紫冈、竹冈三条;在吴淞江北有浅冈、沙冈、外冈、青冈和东冈共五条。根据上海陆地发育历史和水动力条件差异,冈身成为上海现今地形的区分所在,其西为低洼地区,称淀泖低地、包括青浦、松江两县大部,金山县北部和嘉定、上海、奉贤等县的西缘地区。其东为碟缘高地,包括宝山、川沙、南汇等县的全部,嘉定、上海、奉贤等县的大部,即广大滨海平原地区。此外是河口沙洲地区、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和其他一些刚出水面的沙洲。
诗中所言“数尺土深螺蚌壳”,指古冈身的贝壳砂带。据地质探测,在上海平原上有12条贝壳砂堤,属一般贝壳砂带,埋藏于地下近一米。在葛隆、外冈、方泰、马桥、新寺、泗泾一线,及其东侧的娄塘、嘉定、南翔、诸翟、莘庄、柘林连线之间,是由细砂、中砂和黄蚬、文蛤、青蛤等贝壳碎屑组成的贝砂带,东西宽约2-8公里、南北长130公里。
诗中所言“浪高三涌海潮成”,则是以艺术手法描述了古冈身形成的壮阔现象。可以想象,汹涌的波涛日夜不歇,拍打着海岸。海浪将近海泥沙与数不尽的介壳动物的残骸冲上海岸,日积月累堆积在沙嘴边缘的壮观场面。南宋时,就有诗人许尚描绘这种地理现象曰:“千缘里平沙地,联通江海湄。漫传因泼浪,疑是蚌成基。”
上海成陆过程示意图
上海竹枝词中还有一些描写古冈身的作品,如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中还有一首:
冈排沙竹紫三塘,绝浦而流百里长。
北抵吴淞南属海,境通奉上丈全量。
(原注:《府志》沙冈长五千一百七丈,竹冈长三千八百八十丈,紫冈长四千九百二十八丈。)
如清史学家王鸣盛的《练川杂咏》中的一首:
去去沙冈又外冈,槿花篱落自斜阳。
树头几点疏疏雨,便惹秋风作意凉。
再如清光绪年间学者顾翰的《松江竹枝词》中的一首:
三冈沿海极平沙,不植蚕桑不艺麻。
最怕风潮八月半,依家全植木棉花。
(原注:三冈地形高印,宜木棉。每岁八月飓风起,最为害事。)
从以上上海竹枝词中可以看到,“冈身”是上海等沿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现象。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长江和海水交互作用下,在现今上海地区的西部,发育出上海的古海岸线“冈身”。其纵贯了现在上海的嘉定、青浦、松江、闵行、金山五个区。“冈身”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贝壳砂堤构成,比附近地面高出几米,走向略似弓形。东西最宽处达10里,最窄为4里,是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也是上海滩逐渐成陆的有力佐证。随着“冈身”形成,上海的海岸线稳定下来。“冈身”以东为尚未成陆的海疆,直到汉唐以后至近现代,才逐步成陆,形成现在的市区和浦东。“冈身”以西从低洼地逐渐变为淡水沼泽沉积地域,随后便有人类居住。当时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海产丰富,孕育了辉煌的上海古文明。
1959年以后在外冈发现的战国时期随葬品,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冈一带先民活动已相当活跃。
注一: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注二: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三:秦荣光,初名载瞻,字炳如,号月汀,陈行乡人,裕伯后裔。17岁补县学生员,54岁补岁贡,就职训导。热心从事教育40余年,常教导后生务实践,斥空言。
王鸣盛,清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顾翰,字孟平,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光绪壬午举人,官户部主事。有《宜雅堂集》6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