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云间九峰”鸟瞰图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云间之胜数九峰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二:云间九峰
书架上的《明清名家小品》一书里,有明朝著名学者陆树声的散文选篇。陆树声,字与居,号平泉,明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万历年间,称病乞归,长期隐居松郡九峰间。他工书画,善著文,老而不衰。文笔清雅风趣,风格疏淡怡适。他的《九山散樵传》写松郡九峰,即今松江境内凤凰山等九座山,他遇山水佳处,兴则放歌诗经,倦则偃息樵窝。他的《嘉树林小序》,写云间九峰天马山境内钟嘉山南麓的嘉树林,有历代久远的重丝桧和寿安寺,步入山间,“见山筿蓊郁,群木森拱”,“由是此山之胜,几压九峰矣”。
对古时松江九峰的赞美文辞,在明清之际的上海竹枝词里也充溢其间。如:
云间之胜数九峰,峰峰秀削青芙蓉。
含苍野碧无定容,风云回薄奇无穷。(清·黄素《九峰歌》)
葺城北望翠痕浓,屛障玲珑列九峰。
雨后天开图画好,参差朵朵碧芙蓉。(清·丁宜福《申江棹歌》)
古时诗文中所言的“云间九峰”,
是松江境内十二座小山丘的泛指。“九峰”位于松江北部,由西向东婉蜓数里,是上海唯一的自然山林胜地。因松江别称“云间”,所以将这些山峰统称为“云间九峰”。据松江历史上传统所称,九峰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等九座山峰,实际上还有钟贾山、北竿山、卢山等。远远望去,山峰连成一线,犹如一条绿色长龙。
“九峰”的形成,据明正德《松江府志》称:“诸山自杭天目而来,累累然隐起平畴间。长谷以东,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东南,涵浸沧海,烟涛空翠,亦各极其趣焉,而九峰之名特著。”其实,
据现代地质学家说法,上海在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后期,岩浆沿着今松江县西北部一条由东北到西南走向的断裂线涌现地面,经过风化侵蚀,形成后来被称为“云间九峰”的小丘。就海拔高度而言,这些山峰高度均在海拔100米以下。其中天马山最高为98.2米;厍公山最低,仅约10米。九峰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成陆中心,大约在6000年前,就有了原始人群居住,开始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和劳动,建设家园。
“九峰”的名称,历史上亦有不同说法。文献上最早记及山名者,为陆机《赠从兄车骑》诗中“婉娈昆山阴”之昆山(今称“小昆山”)。南宋许尚《华亭百咏》中,只提及昆山、凤凰山、陆宝山、佘山四峰。今天所见“云间九峰”者,以隐居九峰的元人凌岩所著《古木风瓢集》为据,其中有《九峰咏》,是为最早诗篇。他所拟九峰次第为:风凰、陆宝、佘山、细林(辰、神)、薛、机、横云、干(天马)、昆山等。元末钱惟善停寓华亭,写有《九峰诗》,山名与凌岩作品同。由于陆宝山在明末已夷为平地,故代之以厍公山。按“九”为数之尽,九峰之数是约指多数。明吴履震在《五茸志逸》中也有说法:“吾松之山,机、云以古贤为名;钟、贾、薛、佘以居人姓为名;唯南干北干,以山之形势为名,风凰、天马以鸟兽为名。神山,原名辰山,在诸山之东南,次于辰位。今作神者,讹也”。
“九峰”的外貌,以上两首竹枝词都有“芙蓉”词句。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芙蓉,竹枝词此说意为九峰形状如未开的荷花——芙蓉。这种说法,早在元明时期的诗中就有。松地诸山丘,点缀于平畴绿野间,元代倪瓒咏为“莲开九朵峰”,钱惟善咏为“芙蓉九杂秀娟娟”。竹枝词赞美九峰“峰峰秀削青芙蓉”、“参差朵朵碧芙蓉”,有青碧明丽,峻峭挺拔之美。
歌咏云间九峰的竹枝词还有丁宜福《申江棹歌》另一首:
山史当年履不停,新诗吟与好山听。
阿谁再补风瓢集,三十三峰一样青。
这首诗讲到:“松江之山三十有三,九峰其特著者。”再如姚春熙《茸城竹枝词》:
侬家门对采蔬湖,试倩荆关画得无?
九奈芙蓉作屏障,中央二塔小蓬壶。
这首诗讲到的“二塔”,笔者未见具体史料,在此讨教有志于此者了。
云间九峰,比起中国其他各地的名山来说,不过是一些小山丘而已。然而,如今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山,其实在历史上不仅景点众多,而且历代名人的遗踪故迹不计其数。
松江府境内水网纵横,西北有九峰竞秀,史称九峰三泖。三泖,在历史上是指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相连的大湖荡。晋武帝时,三泖为“冬温夏凉”的避暑胜地。唐以后,泖湖和附近的九峰都成了著名的游览地。这里林木深秀,有众多的奇石名泉,自然风景秀美,因而有很多诗人曾来此游览。加上历代名人的遗踪故迹,且留下了诸多题咏,使每座山峰形成许多景点。据史书记载,每座山峰均有“八景”,“十景”等,总计100余景。《明斋小识》说:“九峰为云间胜地,春秋佳日,足供眺赏,而三峰七峰独擅其胜。佘山自二月初八至四月初八止,游人不绝,四八两期,喧阐尤甚,画船萧鼓,填溢中流,绣帷细叉,纷纷满道……”。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凤凰山居九峰之首,山形似凤凰而得名,山上有明著名书法家张弼墓。小昆山上,东吴大将陆逊曾在此山一带建立庄园,其孙陆机、陆云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机山和横云山据说就是以陆机、陆云的名字命名的。机山寺北削壁下是二陆读书石台,近年在二陆读书台附近崖壁上发现“夕阳在山”石刻,下署“子瞻”两字,疑为苏轼所书。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和陈子龙就义后,陵墓就分别葬在小昆山的荡湾村和佘山之阳广吉林。清初吏部尚书、史学家王鸿绪曾在横云山建有横云山庄,在这里撰写了著名的《明史稿》。薛山相传因唐代薛道约炼丹得仙而得名,山上曾有薛道约炼丹的遗迹。厍公山,为九峰中最小的山丘,因其山形如书轴,凤凰山当风嘴,古人将厍公山比作一轴宝书,与风凰山一起喻为“丹风衔书”。
可惜的是,云间九峰地区的胜迹,历经沧桑,于今大多已消失。目前已建成并已对外开放的景区有:东佘山园、西佘山园、天马山园、小昆山园、辰山植物园等。各景区各具风采,又交相辉映,古韵依旧可见。
“云间九峰”图片依次为:小昆山、机山、厍公山、凤凰山、佘山、北竿山、天马山、薛山、辰山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二: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朱家角人。进士,庶吉士(隶翰林院)任编修,后又起用为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国子监主管)。陆树声狷介耿直,得罪了中官(太监)冯保,上疏请求辞官退休。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
黄素,清江苏南汇人,字采受,号璞庵。贡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南汇县发生灾荒,赈粥“福泉寺”,捐棺木施疫死者,巡抚于结额旌之。编著有《烟霞阁诗集》、《历朝诗选》,有诗作入选《海曲诗钞》。
丁宜福,号时水,又号慈水,1817年出生于清南汇县。十九世纪中叶南汇县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浦东“乡野诗人”之美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