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文本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2017-10-24 08:44:04)
标签:

文化

历史

随笔

读书

孔子

分类: 读书杂谭

 跨文本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美国加州大学里的孔子像  (图源网络)

 

跨文本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尽管这些年来美国孔子学院风波不断,但孔子在西方世界的影响扩大已是不争事实。其实,一些政治势力不是真正的贬孔或尊孔,而是在利用孔子做自己的文章而已。今天发生的这些事情,让人想起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中一个颇有趣味的文化现象——跨文本误读。

     据楼宇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四卷》介绍:“在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不论是在西学东渐,还是中学西渐中,都有一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跨文本的误读。无论是传教士或中国的儒者基督徒将天主教的天主理解为古儒经典中的上帝,或是徐光启将欧洲描绘为理想的乐土,还是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将中国文化理解为一种完全遵守自然法的思想体系,或认为中国人的行为中充分体现了自然权利,等等,都很难说是一种切近天主教或中国儒学的本真面目的准确理解。”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同时,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中学西渐。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和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也把中国产品和中国文化远播欧洲。当时利玛窦等传教士写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著作,还将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成西文出版。尤其是利玛窦在他的《中国传教史》一书中,将中国描绘成为一个花园般宁静祥和的理想的共和国,将孔子比拟为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更认为中国人虽然失去了天神崇拜这一古老的宗教传统,却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遵循自然理性的指引,过着良善的道德生活。该书在17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让传教士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原本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欧洲能理解和接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界定及其传教策略,而欧洲的思想界人士却利用中国文化导演了一部“理性的狡狯”的活剧。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启蒙思想运动正在欧洲蓬勃兴起,一些启蒙思想家利用以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中充满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料作为思想批判的武器,对宰制欧洲人生活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启蒙思想家首先利用孔子对欧洲传统宗教进行了批判。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的培尔,在他影响巨大的《历史批判辞典》一书中,明确地写道:儒者尊重古说,认苍天之灵、其他万物之灵,均为缺乏智力之一种动的物质,而将人类行动之唯一判断者归之于盲目的命运,命运有如全智全能的法官,天网恢恢,祸福自召,而其结果自然合于天理天则。由此可见,儒者毕竟和伊壁鸠鲁的思想不同,伊氏否认摄理,肯定神的存在,儒者则肯定摄理,而否定神的存在。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为彻底,实际上是在隐晦地攻击耶稣会的立场,并批判天主教。尤有意味的是,培尔可能是试图以中国为例,证明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因为“中国的无神论永远没有阻止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生存下来,这种无神论似乎帮助它维持生存和繁荣昌盛。”当时,培尔的这种观点是相当激进的。培尔曾是支持耶稣会的天主教徒,后改奉新教。因历史上天主教会对其他教徒的迫害屡见不鲜,作为新教徒的培尔自然大力倡导宗教宽容。当他得知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颁布宽教令后,更是借此大声呼吁向中国看齐,实行宗教宽容,推行信仰自由和宗教多元化等现代思想。

     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大多以批判天主教为头等大事,他们在搜寻批判的武器时,可谓不遗余力。他们所张扬的理性精神溯源于希腊和中国,有时中国的理性哲学在某些思想家那里比希腊哲学更为凸显。伏尔泰就是通过比较儒学和基督教来阐述他的思想的。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圣经》以前的文化,更是《圣经》以外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基督教大异其趣,它不讲灵魂不朽,不谈来世生活。这种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并不以神或弥赛尔自命,他不语怪力乱神,真理在他那里绝不与迷信混同。伏尔泰在批判欧洲的传统宗教时,甚至还以儒学为参照系倡导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理性的、人道的宗教。他认为,只有中国的宗教才是真正的有神论,它只祭祀天和崇拜公道。它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一种普世性的人道宗教。

     启蒙思想家也利用孔子对欧洲社会现状进行了批判。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儒学这种异域的哲学语言,表达他们对理性的知识与社会的崇尚与追求,表达他们对欧洲社会现状的不满。德国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认为中华民族是最杰出的民族,他说:“谁人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优越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生活。”他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至治的理想国,中国人合乎理性的道德规范是救治人类罪恶的良药。他甚至由衷地向欧洲人倡导学习中国人的实践及合乎理性的生活方式,并提出鉴于欧洲道德急剧衰败的现实,由中国派教士来教欧洲自然神学的运用与实践。总之,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同时弊病随之丛生的欧洲社会,西方人在一片喧嚣浮华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孔子和儒学的魅力,他们在其中寻求安宁、和谐和智慧之路。儒家的“仁者爱人”学说、中庸之道、以及诸如“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名言流传甚广。以至当时法国人以谈论儒学为时尚,他们说那时是孔子的时代,“孔子成为这个世纪的庇护神”。 

 

 跨文本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左上图)马利兰大学孔子学院,2004年11月开始筹办,

是南开大学、马利兰大学共同建设的美国境内第一家孔子学院。

(右上图)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于2005年2月18日在瑞典

斯德哥尔摩大学正式成立,成为欧洲首家孔子学院。

(左下图)布鲁塞尔孔子学院,于2005年3月10日正式签署建设协议,

这是中国在欧洲建设的第二所孔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将协助参与该学院的管理。

(右下图)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由天津师范大学与肯亚大学合作成立的,

是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2005年12月19日揭牌。

 

     从当年的西方尊孔现象,不难看出这是一种跨文本的误读。无论传教士还是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对孔子和儒学以及中国社会的褒扬中带有鲜明的夸张色彩。在当时高度专制的中华帝国,很难想像有如此美好的图景。他们将中国文化理解为一种完全遵守自然法的思想体系,或认为中国人的行为中充分体现了自然权利等等,很难说是一种切近中国儒学的本真面目的准确理解。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代表作《影响的焦虑》,曾提出一种文学理论——“误读”。布鲁姆提出,后来的诗人要对前人的诗歌进行有意的误读,从而确立自我的神话,因而诗歌的影响也就是通过误读而进行的,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以此来和自己的前辈相分离。用这个理论来看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西学东渐也好,中学西渐也好,中西方知识精英对对方的理解是一种充满误读的文化交流,是一种有意的、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误读。正是借助于这种误读,知识精英们廓清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在比较的视域中发现了建设新文化的资源,并且创造性地解释和运用了这些资源,从而卓有成效地推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和演进。

     应该讲,近四百年来,西方对孔子和儒学的评价还是比较诚恳和准确的。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此外,孔子《论语》中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所以说,无论误读也好,利用也好,这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总是好事。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孔子学说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如是说,西方尊孔是顺应世界潮流而已。在世界文明的风景线上,中华文化以跨越时空的风采,与人类多元文化琴瑟交鸣,这正是我们所乐见并努力的。



博文推荐链接

跨文化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新浪博客首页“人文”栏目)

跨文本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跨文化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新浪文史博客首页“文化”栏目)

跨文本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新浪首页“文史”栏目)

跨文本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跨文本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手机新浪网“博客·野史”频道)

跨文本误读:西方尊孔历史趣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