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28,252
  • 关注人气:61,6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北丐帮为何重孝跪祭胡适

(2017-10-26 08:37:50)
标签:

文化

历史

随笔

读书

杂谈

分类: 读书杂谭
台北丐帮为何重孝跪祭胡适
民国时期上海警察档案里丐帮帮主照片  (图源网络)
 
台北丐帮为何重孝跪祭胡适
 
     六十年代初,台北发生了一桩奇闻异事,引发报端议论纷纷。
     1962年2月24日,其时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因心脏病亡故。胡适死后,停灵在研究院内,不少人前来吊祭。吊祭的人有政界名流、各大学与各学术文艺团体、同学会、同乡会,以及胡家宗族亦有在内。当时,研究院内人人参与料理,领导人、学者亦必天天到场,院方总办事处同仁更是忙于天天料理丧祭实务。至3月移灵殡仪馆时,南港街巷芳邻美甲门前俱摆上香案路祭。
     在殡仪馆举行公祭这一天,黄花挽联布满祭堂,达官贵人等来祭者络绎不绝。正当热闹之际,忽然来了一位吊客,额勒白布,身着孝服,肩上扛起一个白布挽幛。从挽幛所见,来吊者名叫华儿。此人一到灵堂,立即跪在胡适灵前,面对胡适遗像长跪不起。华儿看上去年约四十,跪下之后,望着遗像,大眼对大眼,全不作声,使得场面立呈肃静,出现了僵持尴尬气氛。在场的研究院执事个个讶异,目目相觑,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接纳吊唁,劝起这位吊客。好在几位老到的办事人员,群起好言劝慰,拉拉扯扯,终于好不容易将这位华儿劝起来,收下了他的挽幛,华儿才退走了。此幕总算告终。
     事后,这件“突发事件”却难倒了“中央研究院”的这一伙洋迂和学究,当时谁也无法索解。当时各报上还有人会错意思,大做文章,追究丐帮华儿穿堂戴孝的动机背景,一时舆论纷纷。
     这段往事,被台湾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王尔敏先生在《丐帮举隅》一文予以记载。王尔敏曾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此事乃是他亲历亲见,当是可信的。王尔敏先生对此揶揄道:华儿加演此一段插曲,于胡适无损,不必再追究他动机背景。这不过是乞丐的一种乞讨手法,华儿无非想讨一些小钱而已。
     王尔敏在讲述丐帮流派时,介绍华儿耍弄的其实是一种叫做“穿灵堂戴孝”的乞讨手法。
     这种乞讨手法是丐帮与时俱进的发明。在清代以至抗战以前,国人讲究丧祭仪式,无论南北各地俱颇流行。但凡富家丧葬,多极尽花费铺张,博得死者哀荣。所作祭仪、放焰口、武僧表演、道士压胜施法、鼓乐吹笙、往往开祭一连数日。来吊亲族、宾朋、同官、邻右,络绎不绝。除了棺木停放灵堂内庭,灵堂外也必搭天棚,以便多人群体祭拜。
     尤其另于大型广场亦搭天棚,放置多数桌案,开流水宴席,答谢宾客。这就给了乞丐以极大的生机,每当此时,丐帮必来共同参祭。他们备好挽幛,一伙人前来哭祭。这时,丧家主丧执事,除了接纳宾客外,必对乞丐预加阻拦,收下挽幛,并引导至近厨空地,席地开宴,招待一番。此种乞儿挽幛甚易辨识,盖系白粗布上题祭家名款,称呼死者必合世俗规矩。而当时丧家亲朋挽幛则全用蓝色绫缎,在质料贵贱上也很容易辨别。如果丧家不收下乞丐的挽幛,那么乞丐就会将挽幛胡乱当做铺盖或披在身上游走街头,羞辱丧家一番。所以,丧家习惯上必定收下,并要招待饮食,免得引来麻烦。
     
 台北丐帮为何重孝跪祭胡适
民国时期上海警察档案里的丐帮照片
 
     王尔敏先生经细加考察,总结了丐帮乞讨方式手法的种种流派,可谓花样繁多,各具各色。如“妇人求乞”,被称之为“观音党”;出外求乞,被称为“赴蟠桃”;与老母同行求乞,被称为“伴王母”。她们并非一种帮派。如残疾乞讨,包括断手刖足,不能行走者,称“瘫叫花子”,或称“拐仙”,坐轮车者称“推羊角”。此类颇有地区区别,为占一足地盘,遂亦形成帮派。如“改相求乞”,此类系改容变相,假装残废,或装瞎、装哑、装瘸子或满身烂疮。又有砸砖打背,又有刀割见血,系拿利刀划破头皮,流出鲜血,俱称为献苦肉计。由于俱出于假装,骗人怜悯,自是必具一定帮派,并排斥其他乞丐。如“地榜”,又称“磨街党”,又称“挂皇榜”,俱是出于知书之人求乞。或将苦难情节书写大字,铺于地面,伏地求乞;或写于白布挂于肩背,游走街巷求乞。
     以上三类乞讨手法今天也多见。再如“唱响子”,此类以歌唱、打莲花落、拍道情筒,乃至弹三弦、打锣鼓,均靠一些才艺求乞,格调自高一筹。虽然亦必结合一定帮派,彼此互相应援,互通声气。还如“捉蛇弄蛇耍猴”,以蛇、猴求乞,表演猴蛇代叩首乞怜,博善家赏赐。
     至于逢到城里有钱人家大办“红白喜事”之时,那就是丐帮“发财”之时。除了以上讲过的富家丧祭时“穿灵堂戴孝”的乞讨手法外,遇到富家大办喜事时,丐帮就会使用“打手本”的乞讨手法。这伙丐帮往往粗识文字,衣着也不太褴褛。他们时刻打听某家太老爷太夫人、老爷夫人做寿,某家少爷高中魁元,某家字号生意开张,某家前代赠貤封典等家门喜庆。于是,打手本帮一组三五人,必人人衣冠整洁,并用小童手托大红拜匣,内装手本拜帖,另附红色礼单。如为祝贺寿辰,寿礼至少开具四品,有大寿幛全喜,寿烛一双,寿联全幅,寿面四封之类,并写于礼单。另一童子则高举大红托盘,礼品也在其中。有经验的主家礼宾执事一看便知来者是丐帮前来打抽丰,表面上不予揭穿,客客气气收下拜帖礼单,退回全部礼物,随后附上大红包一个,小红包两个。一般大红包不能少于二吊钱或四吊钱,小红包二百钱,以示主家受贺的一点谢意。另有一种乞讨手法行于年节及商家开市的,称为“抬神扮神”,乞丐以穿袍戴冠,足着朝靴扮成财神,鼓乐伴随,于商市沿门致贺,大呼财神到了。或以彩纸扎成神像,借神乞讨。
     台北丐帮跪祭祀胡适一事过后三十多年后,王尔敏先生还讲述了发生在1996年5月的一件类似事件。台湾有一行帮,专门替丧家哭灵,以博取一些酬金。由于哭灵人手不够,竟雇佣一些中学生,当时《联合报》记为“五子哭坟”。这种哭灵已成一种惯常职业,比丐帮高明,而表演相同。先生不无感慨地说:“真是丐帮不死,江山代有传人。”先生不幸而言中,时至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中国大陆乞丐和丐帮现象并没有消失,而且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乞讨手法不仅继承了清末民初丐帮传统,而且更有发展。这个古老的行当,或是“个体经营”,或是“公司化”,手段更为残忍狡诈,为世人不齿。
     乞丐与丐帮现象是一种社会畸形现象,与现代文明国家不相容。王尔敏先生说得好:“本来,国家富强人民康乐,物产充盈,生活优裕,社会上不当会有乞丐这一流品。无论何国,凡有乞丐,必受别国耻笑,亦是必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