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

(2014-07-22 23:44:00)
标签:

稿件

杂谈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

 

曹伟民

 

    宋代词人贺铸,人称“贺梅子”,他的《青玉案·横塘路》中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享誉天下。贺铸的词连设三喻,是一种复合的景色。草,是烟雾中的草,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草。絮,是空中飞动的絮。雨,是梅子黄熟时节下个不停的、如雾如烟的雨。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多美的意境!而这也正是梅雨的气候特征和美学意义。

    我们能从古人的诗句中窥探梅雨的名由。古诗曰:“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梅雨期,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梅子、酸梅。记得小时候,还吃过新鲜的青梅,又酸又涩,难以入口。现在梅子鲜食者少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其中就有女孩子们爱吃的话梅。

    梅雨的主要气候特征,是雨期长,雨量大,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柳宗元写过一首《梅雨》诗,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唐诗宋词的一些诗句形象地表现了这些特征:“梅天下梅雨,纷纷如乱丝”、“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苔钱添晚翠,梅子试新黄”。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受潮霉烂,故人们又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宋代梅尧臣的《梅雨》写出了这个特点:“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诗中的“润气”讲的就是潮气、湿气,“醭”讲的就是因受潮而生霉斑。“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实在是写的太形象逼真了,甭说在农村,就是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城里老房子中,梅雨天也可见到这种景象。

    古人诗词中也写出了梅雨天给农民带来的劳作艰难。宋代的范成大写过一首诗,道尽了农夫的怨恨:“梅霖倾斜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对农民来讲,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雨水多了身上湿、水田水寒易得病。诗人关心农业生产和农夫,写的很有感情。

    至于讲到古人对梅雨天心态为何比今人洒脱,或许是这些原因吧。中国古代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要求远不如今天。所以,遇到黄梅天这种不宜出门耕作的天气,反而感觉轻松休闲。观赏雨景,品尝梅子,其乐融融。更何况,当时的生态环境远比今日好,尤其在农村。你看,楝花清香、高柳乱蝉、鱼动新荷、蝶舞莺飞、蛙闹燕喧,何等美妙的环境!这样的天地广阔、绿被覆盖、空气流畅的感受,非我们今天所能体验得到的了。

    以“梅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今载籍中寥若晨星。而对“梅雨”的文学记载,又绝大多数出自古典诗词,尤显中国古典诗词之博大精深。“杜陵诗卷是图经”,透过唐诗宋词,我们窥见了浸淫在梅雨中的一幅古今风情图卷。在梅雨天读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