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伪阅读”:不过是为了炫耀和谈资

(2010-01-30 12:51:30)
标签:

杂谈

“伪阅读”:不过是为了炫耀和谈资

 

    在知识爆炸时代,人人都患有“信息焦虑症”。大家害怕没有与时俱进,听不懂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因为忙碌的工作,现代人没法安静下来认真思考,更无法安心阅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他们大多数人只能依靠现代媒体的报道和报刊上所谓“权威人士”对最新事件的解读,获得“真知灼见”。于是,浅层的阅读便取代了深入的精读。

  看看现在充斥在报刊专栏里的各类名词:史学大家陈垣、陈寅恪,喜欢谈吃的知堂老人(周作人),引经据典的默存先生(钱钟书),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瓦尔特·本雅明,加拿大传播学大家麦克卢汉等等,仿佛大家都对这些名家的作品了然于胸。我时常想,报刊杂志的这种引经据典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以为我们每天都在经典的身边。实际上,越是这种新闻式的经典阅读,就越让我们远离经典本身。甚至连那些言必称尼采、黑格尔、亚当·斯密、桑塔格、阿伦特、孔子、老子、《淮南子》的专栏作家们都不一定认真阅读过他们引用的原书,只是相互抄抄,引用个别词句,表明自己对这些经典是熟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了。正是因为这种“浅层阅读”的需要,“关于书的书”(即中国的书话)的走俏便不难理解了。

  法国人皮尔·巴雅就出版过一本名为《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不知该书是不是某些专栏作家的床头“圣经”?另外,国外也有人大谈“书皮学”,云如何从一本书的书皮大致了解全书的内容。其实阅读“关于书的书”或“书话”,是一种伪阅读经验。书话的作者们总是言简意赅地把书的意义告诉读者,于是《国富论》就是“关于看不见的手”,《失乐园》就是讲魔鬼怎么堕落的故事;《红楼梦》就是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是清朝衰败的缩影;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更好了,看看标题就知道写什么了。难怪后现代主义大师波德里亚要写《影像与虚拟》,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只有模仿而没有真实的时代。第一回海湾战争,大家只是通过电视看到战争,仿佛大家身临其境,其实大家看到的不过是电子影像,因此对于我们“战争根本没有发生”。诚如我们阅读关于经典的书,其实我们根本没有阅读。

  这个时代另外一种阅读的病症,就是对作者的兴趣,超过对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兴趣。但看近日一帮学者对张爱玲《小团圆》的讨论,仿佛《小团圆》是小报似的。当然,这个娱乐时代,人们对于小报的兴趣要高于经典,于是经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关于经典和作者的绯闻。英国伦敦大学的文学教授约翰·萨瑟兰就出过一本书《文苑搜奇》,里面充满了文坛趣事,如美国文学家杰克·伦敦喜欢吃鸭子,但只吃那种拔了毛半生不熟的鸭子,故朋友赠其外号“狼”;又如007系列的作者伊恩·弗莱明每周都要抽五百支烟,每天三包半都不止。英国的大藏书家尤登写了本《奇怪的阅读》,书中记载了许多名人奇异的阅读习惯,如伏尔泰读书时会把书中讨厌的部分撕掉,只留下自己喜欢的部分;达尔文读书一定要把一本很厚的书分成两半,说这样方便携带;雪莱经过池塘,就会把书撕下几页来折个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看书可一点也不浪漫,他经常用一把带牛油的刀子,把书中未裁剪的部分裁开。另外,我还可以添加喜欢早晨赖床,在床上阅读的笛卡儿和喜欢站着看书的马基亚维利。当然,这些就远离读书了,不过是些谈资。不过书话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根本无法读到的书,因此也并非全无好处。如古登堡的《圣经》,明朝的《职方外纪》,《物种起源》的初版,由林传甲撰写的、当年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讲义《中国文学史》等等。反正看着书话的介绍是口水直流,但同时也有望梅止渴之功用。

  总之,读书话是一种伪阅读,它常常给我们一种虚妄的假象,以为已经饱读万卷书。它的流行当然与这个“浅阅读”与小报充斥的时代有关,黑格尔不是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最后,我要说,此文中提到的大多数书我也是没有读过的,有的见都没见过,之所以能够夸夸其谈,不过是阅读了些书话而已。

        (于鹏远)来源:《书屋》

 

 


“伪阅读”:不过是为了炫耀和谈资





(2010-01-29)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视界

  在知识爆炸时代,人人都患有“信息焦虑症”。大家害怕没有与时俱进,听不懂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因为忙碌的工作,现代人没法安静下来认真思考,更无法安心阅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他们大多数人只能依靠现代媒体的报道和报刊上所谓“权威人士”对最新事件的解读,获得“真知灼见”。于是,浅层的阅读便取代了深入的精读。

  看看现在充斥在报刊专栏里的各类名词:史学大家陈垣、陈寅恪,喜欢谈吃的知堂老人(周作人),引经据典的默存先生(钱钟书),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瓦尔特·本雅明,加拿大传播学大家麦克卢汉等等,仿佛大家都对这些名家的作品了然于胸。我时常想,报刊杂志的这种引经据典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以为我们每天都在经典的身边。实际上,越是这种新闻式的经典阅读,就越让我们远离经典本身。甚至连那些言必称尼采、黑格尔、亚当·斯密、桑塔格、阿伦特、孔子、老子、《淮南子》的专栏作家们都不一定认真阅读过他们引用的原书,只是相互抄抄,引用个别词句,表明自己对这些经典是熟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了。正是因为这种“浅层阅读”的需要,“关于书的书”(即中国的书话)的走俏便不难理解了。

  法国人皮尔·巴雅就出版过一本名为《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不知该书是不是某些专栏作家的床头“圣经”?另外,国外也有人大谈“书皮学”,云如何从一本书的书皮大致了解全书的内容。其实阅读“关于书的书”或“书话”,是一种伪阅读经验。书话的作者们总是言简意赅地把书的意义告诉读者,于是《国富论》就是“关于看不见的手”,《失乐园》就是讲魔鬼怎么堕落的故事;《红楼梦》就是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是清朝衰败的缩影;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更好了,看看标题就知道写什么了。难怪后现代主义大师波德里亚要写《影像与虚拟》,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只有模仿而没有真实的时代。第一回海湾战争,大家只是通过电视看到战争,仿佛大家身临其境,其实大家看到的不过是电子影像,因此对于我们“战争根本没有发生”。诚如我们阅读关于经典的书,其实我们根本没有阅读。

  这个时代另外一种阅读的病症,就是对作者的兴趣,超过对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兴趣。但看近日一帮学者对张爱玲《小团圆》的讨论,仿佛《小团圆》是小报似的。当然,这个娱乐时代,人们对于小报的兴趣要高于经典,于是经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关于经典和作者的绯闻。英国伦敦大学的文学教授约翰·萨瑟兰就出过一本书《文苑搜奇》,里面充满了文坛趣事,如美国文学家杰克·伦敦喜欢吃鸭子,但只吃那种拔了毛半生不熟的鸭子,故朋友赠其外号“狼”;又如007系列的作者伊恩·弗莱明每周都要抽五百支烟,每天三包半都不止。英国的大藏书家尤登写了本《奇怪的阅读》,书中记载了许多名人奇异的阅读习惯,如伏尔泰读书时会把书中讨厌的部分撕掉,只留下自己喜欢的部分;达尔文读书一定要把一本很厚的书分成两半,说这样方便携带;雪莱经过池塘,就会把书撕下几页来折个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看书可一点也不浪漫,他经常用一把带牛油的刀子,把书中未裁剪的部分裁开。另外,我还可以添加喜欢早晨赖床,在床上阅读的笛卡儿和喜欢站着看书的马基亚维利。当然,这些就远离读书了,不过是些谈资。不过书话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根本无法读到的书,因此也并非全无好处。如古登堡的《圣经》,明朝的《职方外纪》,《物种起源》的初版,由林传甲撰写的、当年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讲义《中国文学史》等等。反正看着书话的介绍是口水直流,但同时也有望梅止渴之功用。

  总之,读书话是一种伪阅读,它常常给我们一种虚妄的假象,以为已经饱读万卷书。它的流行当然与这个“浅阅读”与小报充斥的时代有关,黑格尔不是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最后,我要说,此文中提到的大多数书我也是没有读过的,有的见都没见过,之所以能够夸夸其谈,不过是阅读了些书话而已。

        (于鹏远)来源:《书屋》

 

http://202.84.17.54/content/20100129/****%E5%A4%84%E7%90%86%E6%A0%87%E8%AE%B0%EF%BC%9A[Article]%E6%97%B6%EF%BC%8C%20%E5%AD%97%E6%AE%B5%20[SnapUrl]%20%E5%9C%A8%E6%95%B0%E6%8D%AE%E6%BA%90%E4%B8%AD%E6%B2%A1%E6%9C%89%E6%89%BE%E5%88%B0!%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