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7/76/27/27.jpg
湘西偏远贫困山区一学校的代课老师每天都要组织学生升国旗
感谢新华博客首页[声音·观点]栏目推荐
代课教师走了,谁来补贫困地区教学空缺
——阅报随话(70)
近来,教育部关于清退代课教师的政策出台,引起了一片哗然。尽管教育部没有给出清退时间表,但代课教师淡出 “三尺讲台”已是大势所趋。正在召开的一些地方 “两会”上,如何妥善解决代课教师的安置补偿,也成为各地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同时,人们也在担心如此多的教师离开岗位,谁来填补这些空缺?那些嗷嗷等待知识哺育的贫困地区孩子由谁来给予“食粮”?
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农村代课教师这个群体都是满怀着敬意的。三十年前,我就在黑龙江农场的连队学校当过将近五年的教师,已经记不得了,那时的教师属于民办教师呢还是代课教师,反正不会是现在意义上的正式教师。虽然那时的教师,都没有受过师范学校的教育和培训,但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自学,认真教课,为当时的农场培养了一代人才,那些孩子不少已经成为农场和其他行业的骨干。离开农场后,对代课教师这个群体疏远了,但从大量的报道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她们)为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含辛茹苦,坚守教育的身影。广大农村代课教师,是需要国家和民众关注和尊重的群体。现在要清退他们(她们)了,合情合理妥善安置是应有之义。
应该说,代课教师长期存在的本身就表明了一定的合理性。代课教师为什么会长期大量存在?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投入的问题。谁不愿意聘请高质量、资质合格的教师呢?但是西部农村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以甘肃为例,一个有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的月工资要一千三四百元,但是聘请一个代课教师每月只要150、200元,这可以多请多少教师?如果所有教师都吃财政饭,将占去财政收入的80%以上,成为当地财政无法承受之负。目前国家对西部农村教育的投入,主要是在免除学生学杂费、课本费,增加贫困生补助,以及校舍建设分担机制上。而教师工资,恰恰是义务教育经费的大头,在农村地区通常要占到总经费的60%-70%。考虑到一个在编教师的待遇可以养七八个代课教师,代课教师也就成为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所以,要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首先要解决义务教育的经费管理制度。只有提高了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收入,才有可能让编制内的教师到那里去安心教学。现在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管理制度还是实施“以县为主”的体制,但实际情况是:中西部相当多的县靠的是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完全入不敷出。据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建议,今后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区别不同情况,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分别实行以中央为主、以省为主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全国约有1/3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县财政有能力担负起农村教育的各项支出,可继续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位于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县,可考虑实行“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人均财政低于全国水平又位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县,应采取“以国家为主”的管理体制,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那些国家级贫困县。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制度,也是解决教师问题的根本之道。
我很赞成这个建议,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地区,要加大投入倾斜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地区有能力根据需要扩大农村教师编制,尽可能实现公办教育由公职教师任教,让义务教育全面回归“义务”。无论是解决“老人”留任,还是要吸引 “新人”到农村执教,关键还是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否则,即便你给再多的正式编制,地方也不敢要,因为它养不起那么多的公办教师。
同时,当务之急的是尽快解决贫困地区教师的正常补充机制,让那些山区和偏远地区的孩子读上书。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在清理代课教师的同时,有关教育部门并没有有力措施安排师资来填空补缺。
应该看到,代课教师一般分布在高寒地区、山区和贫困地区,是正式教师不愿去的地方,代课教师离去后的衔接将因此更为困难。据调查发现,外来的大学生根本到不了那些不通水电的教学点,因为实在是太苦了;公办教师拿着高得多的工资,但是到了这些地方呆不住、沉不下去,一个劲地想往城里调;待岗教师也基本上集中在公路沿线的小学和中心小学。这几年,为了解决农村教学点分散、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各地主要用撤校并点和建寄宿制学校的办法,即关掉山区那些小的教学点,在乡镇建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寄宿制学校,把学生都吸引出来,这样就可以集中资源办学,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可是,实际操作后,发现还是有不少问题。例如,由于上学距离过远导致的安全问题,寄宿制导致的家庭教育成本上升等等,这些情况正在成为农村学生流失辍学新的原因。所以,今年1月份教育部又发文亮了一道“黄牌”,指出在条件不具备的农村,要暂停撤校并点,贯彻就近入学的原则,防止出现新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7/76/28/28.jpg
42岁的李桂林是四川凉山二坪村的教师,妻子陆建芬是代课教师。由于小学建在峡谷悬崖峭壁之上,孩子们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每次放学、上学,李桂林夫妇都要把孩子一个个背上背下,18年如一日。为此,李桂林夫妇当选为“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
这些情况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源自生活、自下而上发生的活动,须强调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最需要自主性和灵活性。对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亦如是。对于那些边远的贫困山区来说,代课教师其实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贫困地区需要 “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师,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需求。由于中国农村的情况非常复杂,因此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去化解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化地来处理。
对代课教师群体要区别对待的。能留的尽量让他们留下来,继续发挥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代课教师的实际数量,要远远大于统计出来的30多万的数字。代课教师群体的内部差异也非常大,有20多岁刚毕业的大学生,这部分人学历达标,具有教师资格证;也有从事代课教师工作十多年,三四十岁的中年群体;还有一类就是年龄超过五十,年限长,但是不具备学历的“不合格”人员。国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已经表示,对于还在岗的代课人员,要按“以人为本、政府统筹、坚持标准、有进有出、积极稳妥、标本兼治”的思路解决。对在岗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与择优录取、辞退补偿、纳入社保等措施统筹考虑,特别是要允许那些具备教师资格、符合教师任职条件、素质较好、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代课人员参加公开招聘,择优进入到教师队伍,并能够有一定的政策倾斜。据杨东平教授介绍,像重庆这个问题就解决得比较好。2008年,重庆1万余名代课教师中有8000名通过公开招考转为公办教师。而且照顾到代课老师的实际情况,按照教龄和工作成绩,给予5分、10分和15分不等的加分。不合格的教师被解聘时,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还给予一次性补偿。在贵州、云南、甘肃那些真正偏远的教学点,代课教师是很难替代的,就不如留下相对来说胜任的代课教师,还应该逐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比如甘肃陇南的一些县,从2008年开始,保障农村代课教师的工资不低于甘肃省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还给他们买低保,这样每个月可以增加50元的收入。尽管是杯水车薪,但还是积极采取了一些补救和改善的措施。
同时,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在这方面不妨参照国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做法,给予那些到艰苦地区任教的人员以补贴,或者将来在发展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激励优秀教师“下沉”到农村,让他们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还可以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校长支援农村学校,或实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的措施,将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学校,克服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当然,主要还是要积极培养当地的师资力量,作为当地人的教师更熟悉当地儿童的情况。西部地区可以保留适当的中师,以解燃眉之急。要在助学金、奖学金等方面提供比中部东部地区更优惠的待遇,吸引有才华的学生报考师范学校。对于贫困子弟就读师范学校的在求学贷款等方面给予资助,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早日走上贫困地区教学岗位。国家要做的就是择优培训并给予他们提高工资待遇来解决目前的严酷现状。
教育牵着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关怀着代课教师这个群体,也关怀着我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祝愿他们在中国农村奔小康的进程中,能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推荐博文链接
代课教师走了,农村教学谁来补缺? (新华博客“声音·观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