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说超越《红楼梦》及其他
——阅报随话(1)
读书甚少,仅有的一点有关书的信息主要来自报纸。由于工作关系,赠阅的报纸不少,而大多数报纸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唯有《文汇读书周报》和一些大报的文化专版引起我的兴趣,因此收藏了不少。由此萌发了一个想法,能否选载一些内容以飨博友,并有感而发,闲扯一气,与博友共同探讨,以期有所收获。于是,起名《阅报随话》,作些尝试,不知博友们喜欢否?
二月河:超越《红楼梦》*
最近,著名作家二月河对记者说:“盛世中必然会出现好作品,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期待能超越《红楼梦》的作品出现。”紧接着,评论家陈鲁民就撰文论述“超越《红楼梦》的必要条件”了,其言也凿凿:“一个作家,欣逢盛世……肯用十年二十年时间去当文学苦工,我想,他没有理由写不出一部《红楼梦》那样的不朽名著,甚至于超越《红楼梦》也不是不可能的。”
对此,《文汇读书周报》桑永海撰文《且莫轻言“超越《红楼梦》”》作了评说。——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超越”和“盛世”。首先,真正的文学经典,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具有独异的魅力,怎能轻言“超不超越”?其次,翻翻中外文学史、艺术史,太平盛世未必像“盛唐气象”那样都是文学艺术的“盛世”,倒是社会历史发生大转变大动荡时期,思想自由解放的大潮汹涌澎湃时期,往往是文学艺术的黄金期。所以,轻言“盛世将出超越《红楼梦》那样的名著”,是一种无视文学艺术特殊发展规律的表现,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随话】我同意这位作者的看法。当初看到二月河先生这个讲话的报道,心中也有疑惑,但不知从何说起。现在作者用“超越”和“盛世”两个关键词来剖析,蛮有道理。如果这两点算作“外因”的话,那么,我再补充两点“内因”。
一,超越经典,必须具备超越常人的创作态度。曹雪芹家道中落,由锦衣玉食而绳床瓦灶,他饱经风霜,备尝辛酸,饱蘸血泪之笔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创作了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他哪里去争什么“头衔”,哪里去要什么“稿酬”!现在不少作家动辄功利,浮躁狂妄,下笔千言,一年好几部长篇,何言“经典”?!
二,超越经典,必须具备极其丰厚的学识素养。《红楼梦》是一部古今公认的百科全书,曹公对名言俗谚、诗词韵文、典故引语、历史人物、官制礼仪、地理经济、宗教哲学、琴棋书画、风俗游艺、服饰饮食、陈设器用、园林建筑、生物医药等等无所不通。请问,当今作家中如曹雪芹者能有几人?!
于丹:当昆曲从生命中穿行而过
不久前,于丹教授做客央视三套《文化访谈录》,开讲《于丹·游园惊梦》,将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娓娓道来,备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日前,于丹在《解放日报·解放周末》撰文透露了《于丹·游园惊梦》节目制作的来龙去脉,以及她与昆曲艺术之间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于丹在文章中讲道:“我相信自己与昆曲是有缘有分的,而且历久弥珍。这与昆曲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关,与现在还有多少人听戏无关,甚至与我要不要去振兴它也无关。昆曲之于我,宛如每个清明前必定要啜饮的一盏春茶,宛如每个夜晚来临时或长或短的几笔日记,宛如我随便哪个空闲就可以展开的一段瑜伽,宛如众多熏香中我特别钟爱的薰衣草的那种气息……无论生活的节奏如何紧张忙碌,我坚持认为有些形式感是要被从容消费的,并且在形式的穿越中成为自己。”
【随话】于丹的文章写的很美很动情。我看过几集《于丹·游园惊梦》,感动的几乎萌动了马上去看昆曲的冲动。但最终还是做不了白先勇和于丹,实在提不起兴趣坐到剧场看昆曲。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我欣赏听于丹讲昆曲,不影响我读元曲读《桃花扇》《长生殿》。不要求全责备于丹,她不是“经典”。她讲论语讲庄子讲昆曲只是一家之言,她是个一夜成名的教授,她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只是“这一个”而已。
国学: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据《文汇读书周报》近期报道:哈佛大学詹姆斯·柯南校级教授、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比较文学系主任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近日携夫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田晓菲来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讲学活动,受到两校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其场面让这对哈佛教授伉俪也感到意外。国学重新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感和精神生活的普遍空虚,使得人们更多地回过头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营养。而各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承载地,更是纷纷掀起国学热潮。尤其是海外汉学时常关注一些国内学者容易忽视的“冷门”内容,并站在西方文化的视角进行系统阐释,经过译介进入国内反而吸引了众多学者就这些“冷门”进行再阐释,营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同时,海外学者独特的研究方法相对于国内的某些迂腐也是一股清风。此外,宇文所安夫妇身上的“哈佛招牌”也为他们招揽了更多的“粉丝”。
【随话】确实,这两个“远来的和尚”会念“好经”。宇文所安教授是西方汉学界卓有成就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著有多部文集和论文,其夫人田晓菲亦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常有译著问世,此次来沪讲演的题目也是颇有新意,故引起火爆场面顺理成章。其实,大陆不乏这类学者。我收藏有《在北大听讲座》、《在清华听讲座》等学术讲座套书,其间教授学者云集,内容丰富厚实,演讲生动活泼,让人认真品味、用心领会。只不过,“外来的和尚”时常会从新的视角提供给我们新的思考而已。当然,这对学习和研究也是颇有益处的。
参考资料:
切莫轻言“超越《红楼梦》”
于丹:《当昆曲从生命中穿行而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