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感受高新科技大潮的气势

(2007-11-14 19:21:22)
标签:

文学/原创

科学

文化

感悟随笔

知识/探索

生活记录

分类: 随笔杂谈
 去感受高新科技大潮的气势
                             (文章图片均由浦江客拍摄)
 
去感受高新科技大潮的气势
 
    上周五,我去看海了。
    此海并非大自然之海,而是中国高新技术之海。漫步在11万平方米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人们无不感受着“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的大海气势。
    11月6日至11日,2007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办。9日上午,我和同事们有幸前去参观。“工博会”在上海已举办了七届,我曾参观过几次。对工业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业我是门外汉。每次去看,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凑热闹赶时髦而已。但潜意识里,还有一点逼着自己去领略世界科技新潮流,培养一下科学素养的意思。
    我读书的时候,赶上“文革”,没有很好地学过数学,更甭说物理化学了。恢复高考后,埋头苦学赶考,选择文科,又逃避了理化。从个人兴趣爱好,也是文史为重,不涉数理化。从自己从事的职业经历来说,没有过产业工人的经历,接触机械也就是北大荒开拖拉机时的仅有五年。幸好如今因工作和兴趣关系接触了电脑,总算和科技沾了点边。总之,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讲,本人的科学素养是极差的。
    遗憾的是,科学素养差的问题并非我等少数人所存在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的中国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数值2001年为1.4%,2003年为1.98%,2005年还比03年略有下降(未公布)。而日本在1991年便达到了3%,1989年欧共体12国的数字是4.4%,美国在2000年更是达到17%。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另据国家行政学院从2004年开始的为期两年的调查,全国地厅级公务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8.2%,比2001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未经加权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1.6%)高6.6%。但是,作为在中国相当高级别的干部层次,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明显偏低。
    再谈到中国的文化。中国是个传统上重农轻工、重文轻科的国度。虽然中国古代科技曾一度走在世界前列,李约瑟曾统计过,中国向西方传播的机械等技术项目有数十种之多。但是,千百年来农耕自给自足经济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和手脚,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以往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知识谱系——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无法网尽天下所有的知识。近代以降,随着国人对科学技术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包括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等西方科学学科逐渐进入所有学校。戊戌前夕时任杭州诂经精舍主持人的一代经学大师俞樾曾讲过一句非常无奈而又非常明智的话:“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我与各位同学抱着古老的遗经不放,这是前人所说的不通世变的鄙儒。”鸦片战后,西洋文明大规模引进,使得中华古文明出现了结构性变迁。其中,科学知识引进和普及是强大的推动力。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民的科学素养还是很低的。依我之见,中国缺少如富兰克林那样的文理兼通的大师,我们现在的科普作品水平和影响力还超不过60年代的《十万个为什么》。改变这种状况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项较有成效的工作便是举办各种科技型展览会。
 
去感受高新科技大潮的气势  去感受高新科技大潮的气势
 
 
    我看过几届“工博会”,觉得它设置的“门槛”并不高。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展品外,不少展品还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一些展品更是向市民展示了正在或即将改变我们生活的创新科技。如坐在时速430公里的磁浮列车上,可以实时收看移动电视里播放的新闻;一款太阳能电动自行车晴天时阳光“变”电能,阴雨天插上电源也可充电,而且年内将推向市场;一台声控护理床,可由病人发出命令自动打开隐身马桶,方便病人“如厕”,还可自动冲水、烘干。当然,我也在企盼,不久的将来,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博客写作电脑板,能直接手写输入,能直接拍摄图片,能直接无线发布,那该有多好啊!
    是啊,今天当我们利用电脑、数码相机和网络等高科技产品,尽情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并尽情参与着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的时候,我们是要深深感激那些埋头实干、敢于创新的“科技人”的。科学是神奇的,又是实在的。在我们共享科技成果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为科技做些什么呢?比如努力推进科普,比如积极提高自己和别人的科学素养。
    让我们去感受高新科技大潮的气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