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440
  • 关注人气:61,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领高收入背后的郁闷

(2007-11-06 16:09:14)
标签:

时事评论

感悟随笔

职场

生活

生活记录

我记录

杂谈

分类: 随笔杂谈
 
白领高收入背后的郁闷
 
    日前,中国社科院关于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的公布“一石激起千层浪”,白领问题一下子又成了议论热点。
    议论的焦点无非是两条:一是白领工资标准的制订是不是合理?二是白领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总而言之,所谓的白领问题又被推上了舆论的前沿。然而,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也许被“钱潮”淹没了,那就是白领的维权问题。
    由于工作关系,和“白领阶层”有所接触,知道他(她)们风光的背后,也有许多说不清道不白的郁闷和苦衷。白领是与蓝领相对而言的职业群体。蓝领的苦恼众所周知,白领的苦恼却鲜为人知。实际上,关于白领的权益维护问题由来已久。华为员工“过老死”事件、某知名外企“邮件门”事件、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员工不堪工作压力跳楼自杀事件等职场新闻不时会被媒体热炒。这些现象反映的是一个深层次问题:白领一些基本劳动权益被侵犯而得不到保护。
    据一份资料反映,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在近年来的监察中发现,办公室白领被侵权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而且白领被侵权的形式往往更加隐蔽,涉及的侵权类型也更加复杂,呈现了五大焦点:
    一、“隐性”减薪欠薪,薪水缺斤少两。欠薪不再是农民工“专利”,不少白领甚至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成为欠薪减薪的“受害者”。一些管理不够规范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没有规范的薪资制度,薪水怎么发、发多少,都是老板说了算。目前,比较常见的企业“隐性”少薪手段有以下几种:(1)效益工资浮动。(2)制造理由赖掉年终奖。(3)社保金上拣便宜。(4)年薪制暗藏玄机。(5)加班费不见了。

    二、“电子眼”无处不在,办公室没有隐私。白领在办公室的行为遭到监控,并不仅仅限于MSN聊天记录,还包括邮件、上网记录,甚至是电话通话等,在办公室或员工通道等区域装置摄像头“监视”员工一举一动的也有。

    三、承诺易兑现难,口头承诺变数多。企业在招录人员时,为了吸引应聘者,不少老板慷慨承诺,待你真的到了岗位上,这些承诺往往兑现不了,而由于没有合同依据,不少人吃了亏也只能忍气吞声。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口头承诺通常有三类:一是高薪承诺。允诺年底分红、达到一定业绩发给高额奖金等;二是良好的远期回报。比如有公司会说,公司很快会上市,上市后会有股票和期权奖励,其实何时上市、上市后怎么操作都是“空头支票”;三是升职、培训承诺。比如承诺工作半年后可以升职,工作满3年可以送到美国培训等等,都是企业惯用的“糖衣炮弹”。
    四、合同待遇“打折”,试用期“文章”多。试用期原本是在劳动合同的期限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为相互了解对方而约定的考察期,然而却成了很多用人单位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用人单位利用一些人不懂法的“软肋”,在试用期上做文章。比较常见的做法有:(1)单方面延长试用期。(2)以试用期为由不签劳动合同。(3)试用期永远“不合格”。(4)试用期不按规定缴纳保险。
    五、出了问题无人管,派遣三方不融合。随着人才派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派遣员工”或“租赁员工”。根据上海市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的统计,仅协会会员单位的派遣员工已经达到46万人,并且每年以较快比例增长,派遣员工中的中高层白领人士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现行法律与派遣业务契合度不高,派遣机构良莠不齐,人才派遣中“三角关系”的不融合一直是困扰求职者、用工单位和派遣机构三方的难题。
    让外人感到奇怪的是:被称为“精英”的一代群体,为什么遇到自己的权益被侵犯,只能“打落牙齿肚里吞”。其实,说穿了,也是一个“钱”字在作怪!有白领甚至高层管理人员坦言:“高收入只是外表,它掩盖了我们劳动权益无端遭受侵犯的事实,也削弱了我们诉诸媒体或拿起法律武器寻求公道的勇气。”
    诚然,就上海的白领而言,拥有较高的学历,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生活条件相对较高,然而,他们的劳动权益往往被自身也被社会所忽视。尽管白领人士拥有较高的收入,但他们也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保护的社会群体之一,政府、行业协会和工会等组织要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当然,白领们自己也不要为“钱”所困,要敢于理直气壮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