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译之】有一个县官解任离职,有不少老百姓安排酒席来送行并请他脱下靴子以作纪念。县官说:“我在这地方,并没有什么恩惠施于你们,怎么敢有这样的待遇呢?!”大家说:“这是历任传下来的规矩,不能不这样做。”(译自清石成金《笑得好初集》)
【我来聊聊】“脱靴”之说,始于唐代的崔戎。《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四》载:崔戎“出为华州刺史。吏以故事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戎不取”。后来崔戎调任别处,“民拥留于道不得行,乃休传舍,民至抱持取其靴”。待夜深人静,崔戎骑着快马偷偷地离开了华州。百姓闻讯,追赶不及才只好罢休。后来不知是谁,把崔戎的靴子装在木匣里挂在高处,以供瞻仰。于是,这“脱靴”成了传统。所以,脱靴者,以阻其行,表示挽留。按说,此例应用于清官、好官。然而,“脱靴”一旦成了“旧例”、“惯例”,成了千篇一律的程序,就失去了原来的涵义了。正如明代朱国祯所言:“去任官百姓脱靴,取于唐崔戎,历今遂为故事,即贪酷吏亦拥此法。”你看,连贪官酷吏都享受此誉,“脱靴”之美称完全变味了。
天基先生由此发挥,叙述了他自己对社会上一种现象的看法:“我每见有等官长,才闻离任之信,百姓的恨骂之声,便满街满巷,官之贤否可知矣。”天基先生说的这种社会现象,如今也遍及不少单位和地区。有些为官者,才闻下课声,群众便露喜悦之色。更何况那些“双规”者,百姓闻之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即使不少单位和地区会开些欢送会之类送送领导美言一番,当官的也要扪心自问。“但居官者,此时自返于心,实无恩惠及民,而民来脱靴,岂不自愧。”笑话中的县官还算是个明智的官,不肯轻易领受“脱靴”之美誉,我们的有些领导可千万不要自我感觉良好,陶醉在“脱靴”美誉中。
【原文】
旧 例
官解任,有众老置酒來請脫靴,官曰:“我在这地方上,并無恩惠及民,何敢当此。”众曰:“这是旧例,不得不行。”
虽是旧例,也要百姓乐为,但居官者,此时自返于心,实無恩惠及民,而民來脫靴,豈不自愧。我每見有等官長,才聞离任之信,百姓的恨駡之声,便满街满巷,官之賢否可知矣。吾願居官者,平昔留心爱养,断不可悔后自愧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