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不只是“粽子节”也应是“诗人节”

(2007-06-15 21:30:42)
标签:

文化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分类: 随笔杂谈
    这些天,路过一些商业街,就可以远远闻到一阵阵煮粽子的清香,这才知道端午节快到了。商家利用”节日效应“开始提前张罗着兜销起各式粽子来,不少单位籍此采购粽子,发给职工搞起福利来。
    近日打开百度新闻搜索“端午节”,首先看到的也是“稻香村真空棕陆续上市”、“又到端午棕飘香  中外学生共联欢”、“端午将至岛内粽子馅料堪忧”、“台业者为宠物狗过端午节  养生‘犬棕’热卖”等等,满目皆是粽子!据报道,随着端午节临近,商家备货和居民采购心理都有所增强,使得市场上糯米货源逐渐减少,价格呈现坚挺上扬态势。
    难道端午节现在只剩下吃粽子了吗?
    实际上,端午节的风俗很多,由此已经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风俗文化。
    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说法甚多。有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有恶月恶日驱避说,有吴月民族图腾祭说,有纪念屈原等名人说,等等。但我认为,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端午节源于驱邪避恶之习俗,兴于纪念屈原之风气。
    战国时期,中国的北方已把夏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了。五月进入夏季,蛇、蝎、蜈蚣、蜂、蜮等五类毒虫和蚊、蝇等害虫进入活动、繁殖旺季,致人们受伤后的伤口容易发炎。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很低,这些害虫带来的生病和死亡率很高。所以,古人处在恶月恶日的恐怖之中,甚至连出生在该月的婴儿也惨遭遗弃,有幸活下来的也时刻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于是,出于感性和质朴的认识,古人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五月端午风俗。如:
    系五色丝。以青、赤、黄、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丝系于手臂,希望能驱瘟、除邪、止恶气。
    挂艾草。将艾草挂在门口以禳毒。
    饮菖蒲酒。饮菖蒲酒以预防五毒叮咬和外伤发炎。
    戴石榴花。起初也是驱虫,后成为小闺女端午籫以榴花为美的风俗。
    喝雄黄酒。最初人们以雄黄涂耳鼻,后发展为端午喝雄黄酒。“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与此同时,中国的南方又出现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端午节风俗。
    龙舟竞渡。南方越族以龙为图腾,在先秦时期就有祭祀龙的节日,龙舟竞渡是其中活动之一。
    吃粽子。古称角黍,用“菰叶裹粘米、栗、枣”,是南北方普遍食用的端午节食品。
    千百年来,中国的端午节风俗保留至今还有多少呢?记得小时候,我还在脸上涂过雄黄,也喝过雄黄酒,今天的上海偶尔还见过门口挂艾草,但现在五色丝、菖蒲酒、雄黄酒已难觅踪影。如今,古代的端午节风俗也就只剩下赛龙舟和吃粽子了。追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已经和一个伟大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夏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而亡,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留下了划时代的壮丽一章,使普通的驱邪避恶的端午节成为千古不衰的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
    从汉代到南北朝,中国的节日开始赋予纪念意义和人文化的倾向。端午节所纪念的历史人物,曾因地区而不相同。南方吴地之俗,是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纪念屈原的说法,流行于荆楚地区。隋唐统一后,经过各地风俗的渗透、汇融和人民的普遍筛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屈原击败了其他对手,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纪念屈原的说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古人诗词中对此现象作了充分反映。
    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想沉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宋·晁补之《消息·端午》)
    千里江山,满川烟草,薰风淮楚。念《离骚》恨远。独醒人去,阑干外、谁怀古?——(宋·卢祖皋《水龙吟·淮西重午》)
    楚湘旧俗,记包黍沉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宋·张榘《念奴娇·重午次丁广文韵》)
    麻与麦,俱成长。蕉与荔,应来享。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发长千丈。(宋·刘克庄《满江红·端午》)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魂。(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屈原,以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语)。为此,从古到今,多少志士仁人在端午节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1938年,老舍、严辰等人曾提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以“效法屈原的精神”,“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并于1941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在重庆举办了第一届诗人节庆祝会。当今,报章上也有不少学者和读者提议“诗化端午”,希望端午节这一天成为“诗歌的节日”和“诗人的节日”。我认为此举甚好!
    有学者曾给传统节日“节以载道”的作用予以定义:1、传统节日要有当代情节;2、传统节日要有仪式化(氛围)再造;3、要对传统节日中的偶像标本进行采集;4、传统节日要有娱乐化、商业化推广。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其风俗既要有中国人喜爱的食文化,包括粽子以及现代方法制作和包装的菖蒲酒、雄黄酒等,又要有传统和现代艺术结合的五色丝带、合欢结、艾虎头饰等装饰工艺品,也要有大众参与的健身竞技运动——赛龙舟。同时更应该有具有深刻而丰富人文内涵的“诗人节”。这些节俗体现的当代情节是爱国主义基调与和谐社会追求,呈现的偶像标本就是屈原等伟大的人民诗人,再造的仪式是丰富多彩、隆重热烈的风俗活动,推动的要素是大众的娱乐化和可观的商业化。
    诸位,设想一下,在端午棕叶飘香、龙舟竞渡之时,各地举办诗歌朗诵演唱会,既吟诵屈原等古人的诗词,又朗诵今人之诗作;既通过“诗人节”提高大众诗歌鉴赏水平,又促进当今诗歌创作,岂不美哉?!
    届时,一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文人骚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凭依“清流激湍”“流觞曲水”,饮酒作诗之雅景。
    一如曹雪芹《红楼梦》中探春邀结诗社,一群诗歌爱好者先起别号,次咏海棠,再咏菊花和螃蟹,大观园内一片雅兴诗兴之趣景。
    一如张岱《虎丘中秋夜》中虎丘昆曲大会一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葸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那是大众欢快娱乐之盛景。
    如此,岂不快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