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荒的爱情在延续

(2007-05-11 20:05:17)
分类: 随笔杂谈
                                                     (图片来自网络)
 
    “五一”长假里,我参加了老朋友孩子的婚礼。这真是一场奇妙曼丽而又令人感慨的婚礼。说奇妙,新郎新娘的父母都是和我从上海同一列火车到北大荒,又在同一连队生活了十年的战友。说感慨,从在座战友的孩子们上台亮相的年轻活泼的靓丽身影中,大家分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新郎的父亲L君,是六七届高中生。新娘的父亲C君,是六六届初中生。他们和我都是六八年从上海同一个区坐同一列火车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同一个连队的。L君返沪后找对象结的婚,C君与同校同连的上海女知青相恋,回上海后结婚。由于相熟,两家来往多了,孩子们也从青梅竹马相熟相恋,现在迈入了婚礼的殿堂。真所谓“亲上加亲”,岂不可喜可贺!
    看看同桌的战友,再推而广之观察连队和团部的知青,我倒发现了一些蛮有趣的现象。一是同为知青的夫妇居多;二是同一城市来的知青成为夫妻的居多;三是相对年龄大的知青恋爱成功率比较高,而相对年龄小的知青恋爱关系不够稳定。
    同为知青的夫妇居多,这是知青特定的年龄处于青春期使然。知青一般是十七、八岁到农村到边疆的,离开时差不多有二十七、八岁左右了。这个年龄正是青春期情感萌动的时期。“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就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更何况,知青的生活环境造成男女青年劳作、生活中的接触远比其他职业的青年亲密,加上知青的思想、情绪、追求、感情等容易产生共鸣,男女知青相识、相知、相恋、相爱,最终结为夫妇就不难理解了。
    同一城市来的知青成为夫妻的居多,这是地域文化造成的人文差异的缘故。我们连队知青主要由北京、上海和哈尔滨三大城市知青组成,整个团部还有天津和浙江的杭州、温州以及附近鹤岗等地的知青。一般来说,同一城市来的知青容易相融相通,同时因为探亲因素(探亲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和家长容易首肯,最后结为夫妻的成功率较高。当然,所谓的地域人文差异毕竟不是绝对的,各地城市知青之间甚至包括和当地知青之间的爱恋早已超越了地域差异,异地婚姻的成功率也是不低的。在我认识的知青朋友中,此类异地知青结为夫妇并至今忠贞不渝的还真不少。
    至于相对年龄大的知青恋爱成功率比较高,而相对年龄小的知青恋爱关系不够稳定,则是年龄和形势突变所致。上山下乡后期,当时年龄大的知青主要是初中六六、六七届以上的,已是二十七、八岁的人了,确属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而且当时兵团当局一改过去压制知青谈情说爱的立场,而持提倡鼓励知青在边疆成家立业的态度,大龄知青在当地结婚的也多起来。到了一九七七年以后,高考恢复,各种渠道返城方案启动,年龄较小的“心”活起来了,婚恋的念头搁置一旁,没谈的不谈了,已谈的暧昧起来。直到大返城,知青回城后境遇变了,视野开阔了,交往面拓展了,有不少当年的恋爱关系开始破裂,这当然也是符合常理的,不过颇多遗憾,这种初恋的“小芳情结”无论如何应该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上山下乡十年的知青史同时也是一部知青爱情史。其间缠绵悱恻、悲欢离合、喜乐憎怒、悲哀怨恨、愁苦思念,当然也有平淡朴实、坚毅执着,不知有多少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最近看到冯友兰先生的一份资料,他在讲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情况时,曾讲到了一个蛮有趣的现象:“当时就有一个笑话,说是搞一次恋爱,要有一年睡不着觉。先是看中一个满意的对象,闹单相思,这要三个月想的睡不着觉。以后是进行追求,这要三个月忙的睡不着觉。最后是吹了,前功尽弃,这又得三个月睡不着觉。这虽然是夸大其词,但是搞恋爱确实是极其麻烦的事。”这种“极其麻烦的事”,在文革时期的知青生活中远比冯友兰先生笔下的民国时期留学生“波澜壮阔”的多。俱往矣,“水月镜花终幻迹,赢得,半生魂梦与缠绵。”十年间的爱和恨,都在知青半生的魂绕梦萦和追忆的情感缠绵之中了。
    好在今天我们看到了这可喜可贺的一幕。我们的后代正以他们的思考和方式,开始自己的生活和爱情,他们不会以双方父母是知青而相恋,中国也不可能出现知青子女联姻的现象,但是双方父母的知青情缘促成了他们的相爱,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知青缘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