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衔
陈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31
  • 关注人气:2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境 [原]

(2013-05-19 15:01:30)
标签:

山水画

意境

教育

分类: 杂文

    从小就听大人说“意境”这个词,从小就不明白意境是什么意思。有时似乎明白点,可又明白得模模糊糊说不清道不明。于是得出结论:凡是有那么点含含混混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感觉时,就叫有意境。

    但我心中非常清晰明白的是:这样的结论不能令我满意!


http://s15/mw690/49ff92b4gdd0ceb25923e&690[原]" TITLE="意境 [原]" />
从黄鹤楼上看到的长江,一片阴霾                 黄鹤楼(不是我拍的,我去那天没这么好天气)


http://s11/mw690/49ff92b4gdd0cf9a3891a&690[原]" TITLE="意境 [原]" />
我拍的岳阳楼                           以及从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完全没有“衔远山,吞长江”

                                  的气势

   

    2007年暑假出去玩,在岳阳楼上,突然明白什么是意境了。

    整个过程纯属无心插柳。

    那天先去黄鹤楼,顶着烈日一通拍照。站在楼顶,环视灰蒙蒙的空气笼罩下的灰蒙蒙的武汉市,以及灰得几乎看不见的长江,哪能“唯见长江天际流”啊,在李白之后一千多年的今天,黄鹤楼的周围只剩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灰蒙蒙了。然后装模做样地欣赏碑文字画(没什么感觉,不过装得挺有感觉)。然后开车狂奔,三个小时后就站在岳阳楼上了。

    跟在黄鹤楼一样,先顶着烈日一通拍照,再登楼环顾同样灰蒙蒙的洞庭湖,再欣赏碑文字画,只是最后多干了一件事——买了一本《岳阳楼古今书画精选》,坐在岳阳楼旁边的迴廊里信手翻看。

    好像故事都是由最后那件事情引发的,反正电影里总是这样。

 

有环境才有意境

 

    书里好几幅画的题目都叫“岳阳楼图”。我突然想,如果把这个题目给我,命题作画,我会画成什么样呢?我一定会把岳阳楼画得大大的,丰满雄伟,精细辉煌,充满整个画面,就像我用相机拍的岳阳楼一样,也像我拍的黄鹤楼一样。

    但是,古人画的岳阳楼,完全不是这样构图。《岳阳楼古今书画精选》书中选的几幅,岳阳楼都画得非常小,了了数笔勾得歪歪扭扭的,仅仅是个点缀,反而水和山占去大面积,成为主体。

 

http://s16/mw690/49ff92b4gdd0d15620dcf&690[原]" TITLE="意境 [原]" />
《岳阳楼图》明陈道复


http://s13/mw690/49ff92b4gdd0d1d4b14fc&690[原]" TITLE="意境 [原]" />
《岳阳楼图轴》 清 龚贤


http://s15/mw690/49ff92b4gdd0d22339e2e&690[原]" TITLE="意境 [原]" />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清石涛,这也是画的岳阳楼,但岳阳楼的景色完全是个配角,心情才是主角


    单独看自己拍的照片,不会有太多联想。单独看古人的画,也不觉有什么奇怪。但当把自己的照片和古人的画摆在一起的时候,才意识到竟有如此大的不同。是什么样的心态造成了这种不同?

    岳阳楼名气很大。当我开车进了岳阳市以后,到处问人岳阳楼怎么走(那时我还没有导航),脑子里充斥的就是“岳阳楼”三个字。到了景区大门,停车,买门票,进去就找岳阳楼,直至它出现在眼前,心才安定下来,举起相机就拍——我对岳阳楼所处的环境没有兴趣,只对这座楼有兴趣,所以拍照构图时,很自然会让楼体充满画面,尽可能把周围的干扰杂物裁剪掉。于是,我得到了一张干干净净、清楚明确的照片——岳阳楼。

    这张照片没什么毛病,但也没什么意境。我拍岳阳楼是如此这般,拍黄鹤楼、滕王阁、故宫太和殿等等也都是如此这般,没什么毛病,也没什么意境。

    为什么会没有意境?意境是个什么东西?

    如果抠字眼分析的话,意境是由“意”和“境”两个字构成。先不说“意”,“境”不就是环境的意思吗?我拍什么都是不管环境,直奔感兴趣的主题,是不是就把环境给丢了?意由境生,把一个对象和它所处的环境分开,孤立起来,是不是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了“意境”?意义是在环境中体现的吧?我不管不顾地跑到岳阳楼跟前按下快门,照片的没意境也许不是构图的那一刻造成的,而是从进岳阳市开始就决定了。

    这就是我拍岳阳楼的心态。我意识到这一点不是因为努力分析自己的照片,而是得自于看古人画的岳阳楼——他们着重表现的不是楼,而是楼所处的环境——依山傍水,面对浩渺洞庭,为了把视野放得极大,总是把岳阳楼塞在边边角角缩得很小。

    我把楼体放得大大的,视野反而小了。古人把楼体缩得小小的,心境愈显大了。石涛画的那幅题字为“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意境油然而生。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幅如雷贯耳的山水名作,小的时候我看它总有一种别扭感:明明标的是旅行图,怎么找不到旅行的人呢?使劲看,才在右下角发现四头驴和两个人,干嘛要把他们画这么小,不放大一些呢?长大了才明白,我感兴趣的是旅行的人,人家感兴趣的是旅行的环境——完全融在如此壮观的山水中,那是什么感觉?什么意境?其实这不是艰辛的行旅,而是陶醉的神游。

 

http://s4/mw690/49ff92b4gdd0d2a145453&690[原]" TITLE="意境 [原]" />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看来我是个只知道主体,不明白环境气氛的家伙。为什么会这样?西方文艺复兴的画看多了吗?反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喜欢西画,不喜欢国画,特别是山水。工笔花鸟好一些,写意花鸟就没意思了,写意人物更是毫无感觉。

 

有超现实的环境才更有意境

 

    坐在岳阳楼看前人画的岳阳楼,还有一个发现:他们画的周遭环境,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最离谱的是明代陈道复的《岳阳楼图》,把个岳阳楼安在悬崖峭壁之上。放眼望去,整个岳阳市都在缓缓的湖边土坡之上,哪儿来如此之崇山峻岭?楼非此楼,景非此景,却活生生地标上《岳阳楼图》。清代龚贤的《岳阳楼图轴》,现代秦仲文的《波撼岳阳城》,均是如此,这写意也写得太臆想了吧?

    画如此,文亦如此。

    虽然中学就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此时在岳阳楼上重读一遍,却有另一番感受。题为《岳阳楼记》,其实文中根本没有描写它长什么样。我还是把自己代入联想:如果让我写《岳阳楼记》,会写成什么样?肯定要先描述一番它的模样啊,比如:

 

    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网上抄的)

 

    可范老怎么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之大观也”,即岳阳楼所处的环境也。大环境一交待,岳阳楼的建筑细节呢?没了!再往后写的都是作者想象的登楼人的各种心情。他也没法写细节,因为他根本没见过岳阳楼。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河南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网上抄的)

 

    坑爹呢,没见过都敢写!可并不影响这是一篇千古妙文!

    他的没见过,倒提醒我注意到:他写的不是看到的,而是想到的。同样,古人的山水画,画的不是一眼看到的,而是想到的,或者说把不同时空感受到的景色集中在一个画面里,构成一个非现实的环境,表达的不是景,而是意,即“写意”,即意境。用现代词语表达,这就叫“超现实”?散点透视,而不是焦点透视,特别能体现这种随意“拼凑”感和超现实感。

    看古人山水,往往局部比较写实的(仅仅是比较而已),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却非常不写实,随意为之(我用“随意”这个词,取其“随意念”之义,不是通常理解的马虎、不负责之义),通过这不现实的关系,表现出实景中没有的意境。所以,“写意”,不仅仅是指笔墨技法,也许更重要的是超现实的构图关系。看现代人的山水,总觉得笔墨技法很丰富,却缺乏意境,因为画面构图与照片构图太接近,都是一眼能看到的实景关系,太真实。难道是因为我们只继承了写意的笔墨,忽略了写意的构图,只有技法,没有意念?

    意境,不是来自于某个物体,而是来自于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不是纯现实环境,不是一按快门就能拍到的环境,而是拼凑构造出来的非现实环境,虽然有时它的局部可能很真实。

    现在我体会到,意念、意境比笔墨技法的功夫更深,且更难传授。

 

诗词的意境

 

    物体、关系(即非现实的环境)和写意,三者处理得简洁、顺畅又微妙的作品,我首先想到的是一首词,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似乎是一个很现实的画面,每个物体都很普通平常,但组合在一起却是超现实的,现实中它们不会在同一时空出现,是作者把它们凑在一个画面里,那么超现实又那么自然而然。不知作者是灵光一闪冒出了这个画面,还是苦思冥想推敲出来的。然后,把小小的“断肠人”往这个环境里一放,点睛之笔完成了,意境盎然。

    呵呵,若让我来表达“断肠人”,会把像罗丹《思想者》般的一个人体塞满画面,面部和身体都显现各种扭曲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