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感受 [原]
(2013-03-07 13:51:44)
标签:
知识感受教育文化 |
分类: 哲学 |
“哪里有知识之树,哪里就有天堂”——最古老的和最现代的毒蛇如是说。
由感觉产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证据。
——尼采《善恶的彼岸》
知识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我说:“用刀割手,手破了,会痛。”这是知识。哪怕你背得滚瓜烂熟,用任何刁钻古怪翻来覆去的方式考你都能正确回答,还是知识。等哪天你真的把手割破了,就得到感受了。而且,当你感受着感受时,脑子里是不会浮现关于感受的知识的。
真正的知识都会指向一定的感受,不论是形而下的还是形而上的知识。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没有感受,知识和感受脱节,那是什么状态?
感受比知识更珍贵
有部电影叫《心灵捕手》,1997年上映(不好意思,我现在才看),讲一位叫威尔的天才小伙子的成长故事。
威尔在哈佛大学当清洁工。学数学的大学生,甚至连数学教授都解不出来的难题,他在半夜洗地板时就顺手解决了。不过,他可不是个数学呆子,历史知识也一级棒!不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得清清楚楚,连对方观点引自哪本书哪一页都能脱口而出,涮得哈佛学生灰头土脸。他不是个好孩子,狂妄自大,抽烟喝酒打架进局子家常便饭,才华发挥也仅限于解题取乐和泡妞斗嘴。然后,欣赏他的数学教授想驯化他,请来一堆心理医生,他以自己的心理知识把医生们一个个气走。然后,降服高手肖恩出现。
肖恩制服他的一个关键点是:指出他知识体系的重大缺陷——只有知识,没有感受!下面是这段情节的对话(别嫌长,很有见地的):
肖恩:记得你那天怎样批评我的画吗?我彻夜难眠,一直想这件事。我突然想通想透了,我安然畅睡,不再想你了。你知道我想通什么吗?你还乳臭未干,连自己说什么都不知道。
威尔:谢谢你提点。
肖恩:小意思。你从未离开过波士顿吗?
威尔:没有。
肖恩:我若跟你谈美术,你只能引用美术专著空谈理论。例如米开朗其罗,你对他知之甚详吧?他毕生忠于艺术,满腔政治热诚,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
但你连梵蒂岗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没见过吧?
如果我问你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性交的次数不太少。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边醒来时,那份内心的真正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莎翁描述战争的名剧对白。可是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谓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知道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
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没试过,你没试过对她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在所不惜。你没试过住在医院几个月,紧握着她的手时那份感受。医生都感动得破例允许全日探望。
你也未尝过痛失挚爱的感受!因为要非常爱对方才可感同身受!我怀疑你是否有奔放地爱的勇气!
我望着你时,没看到你是个有智慧有自信的人,我只见到一个狂妄懦弱的少年。但你是个天才,这点无人会否认。
无人可以知道你复杂的性格。
而你却自以为是,认为很了解我,看到我壁上挂的一幅画,就敢对我无情鞭挞。
你是个孤儿,对吗?你以为我可以轻易知道你童年苦楚?轻易知道你的感受?你的为人?你以为我看过《雾都孤儿》就该懂得你?很容易就可以揣摩清楚你?
其实我倒毫不在乎这些,因为你所知道的都只是从书本学来。除非你想把感受与身份告诉我,否则我不会改变想法,不会辅导你。但你又不想说出真心话,是吗?你害怕要说出来的话。
和威尔比知识,可能教授都不是对手,但肖恩用感受把威尔降服了,威尔的气焰大为收敛,开始服肖恩了。看来和知识相比,感受更重要。看来威尔真是聪明人,稍加点拨就明白了自己的短处。
感受真的那么重要吗?
知识是逻辑化、明确化、共识化的感受。但人类绝大多数感受是未被知识化的。知识化的感受只是所有感受中的一点点。如果说知识是果实,难听点,知识是被人嚼过的馒头,感受则是果实生长的土地。知识是关于过去的东西,感受才是当下鲜活的东西。
月亮和月光是一回事吗?
如果嫌肖恩和威尔对话的语境离我们有点远,感受不够真切,我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和一学生聊天时,他说到:
“我忘了是小学几年级,有一次我去农村的奶奶家,还在点油灯、烧柴火的很偏僻的农村,那天晚上我看到了月光,撒在地上的蓝蓝的月光。那时我才意识到,月光是这样的。”
我问:“那你以前以为月光是什么样的?”
“就是抬头看到的月亮。”
“那在学‘床前明月光’的时候,你是怎么理解月光的?”
“就是月亮吧。”
“可是月亮在头顶上,这个月光是在床前地上,还‘疑是地上霜’呢,两句诗合起来你怎么理解?”
“我没想这么多。”
城市里的孩子没见过月光,于是把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月光混了。这是我的一个新感受。
我儿子也这样吗?他现在初二了。
我问他:“你知道什么是月光吗?”
他说:“就是太阳照在月球上,反射到地球的光。”
非常符合科学知识的回答,考试一定能得满分。
我接着问:“你见过月光吗?”
他说:“抬头看就是月光。”
“抬头看到的是月亮,有没有见过投在地面的月光?”
“呃……好像没有。”
我说:“在城市灯光太亮了,很难见到投在地面的月光了。在农村,周围没有灯光,月圆时,就会投下幽幽的蓝光,在树林里会形成斑驳的光影。”
“那好可怕呀!”
“那看你是什么心情了。心情好的话就是浪漫,差的话就是幽怨或可怕。”
“我能想到两种状态:可怕的幽灵时光和可爱的精灵时光。”
我知道,他的“幽灵”和“精灵时光”是从看动画得来的。其实我儿子去过农村,呆过有月光的夜晚,但他没有感受,尽管他也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他的感受都是从动漫中来的,不是从生活中来的。不是看动漫的感受就不是感受,而是他忽略了生活中的感受,虽然只是很细微的一个感受。
教育的更高目的是培养对感受的敏锐力
语文课本里有大量的诗词作品,可我们的孩子都把它们当知识来学、来背、来运用,因为老师、父母、考场就是这样要求的。艺术教育不谈感受,只分析创作背景、生词、概念、技法,还是艺术教育吗?
语文老师在讲解《静夜思》的时候,心中有泛起思乡之情吗?不一定是被如霜的月光引起的思念之情,可能是发烧躺在床上没人照顾,或者听到旁边有人和妈妈打电话、空气里飘过一阵家的气味等等。如果老师没有感受,无法用各种思念的感受调动起学生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周围人的感受,语文课的价值、古诗词的价值还剩多少?
扼杀了艺术感受力的大中小学教育体系,不关注每个人切实感受的教育,等于把学生从生活的土壤里连根拔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代一代知识丰富精神困惑的书呆子。
知识有对错之分,有标准答案,感受没有。我说月光会让人感觉浪漫或幽怨,也是知识,不要去背,你要关注的是自己在月光下那一刻的感受,可以是寒冷、茫然、欣喜、无聊,等等等等。一个逃犯可能会憎恨月光,因为明月暴露了他的身影,所以月光给他的感受是讨厌。这也是对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是逃犯就否定他的感受。
但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需要一切都有标准答案,于是只能教知识,不可能培养对感受的敏锐度。于是教育和生活脱节了,学生也和生活脱节了。这种脱节给人的典型感受是:不知道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把前人的知识感受化,并鼓励学生感受没有被知识化的感受,而不是颠倒过来,把所有的感受都知识化,并排斥、无视没有被知识化的感受。
尼采说:“由感觉产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证据。”这是对的,更深刻的。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是过时的、狭隘的、骗人的!
不要用道德标准扼杀感受
在感受层次,任何东西都没有对错之分,不论是感受、情感、欲望、冲动。不存在合理与否、道德与否、正确与否。只有到表现、推广层次,才能去作这些理性判断。有丰富的感受才会有活力、有自信、有创造力、有意志力,这些优秀的品质根植于感受,而不是来源于懂道理、有知识。用理性、道德的对错标准扼杀感受,也就扼杀了活力和自信。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太肤浅了,太迷信书本知识和正确道理了,不懂,也无法处理知识和感受、冲动的关系。
过分强调知识的教育,导致我们对感受麻木化、排斥化,过于重视知识而不重视感受,因为感受是难以表达的,可表达、被认可的就是知识化了。而且很多感受是被知识排斥的,我们被知识、道德、规则束缚,不敢面对含混的、细微的、琐碎的、不道德、不合法、低级的、被人嘲笑的各种感受。慢慢地,我们只有知识,脱离了大地,于是所有知识也就死了,在我们手中变成了死知识。
由于我们被死知识束缚了,不但排斥自己的感受,也用嘲笑、谩骂、仇恨、漠视等方式排斥别人的感受,只知道用道德、法律、规则、道理衡量一切,排斥别人的感受,就像家人教育孩子,是排斥孩子的感受,老师教育学生,也是在用这些方式排斥学生的感受。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只有道理、没有感受,因而也就失去活力、创造性和情感的社会了。
感受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但现在不要问我有什么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方法,我不知道,我已经被新中国的教育给废了!我知道的只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重新寻找培养感受力的方法。
现在的学生,如果聪明一些的话,不要等中国的学校来培养你的感受力,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废掉的。自信一些,尊重、感受、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