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  [原]

(2013-02-06 16:20:56)
标签:

教育

概念

感受

分类: 哲学

你可曾一个人出去散步过?坐在一棵树下,不带书,没有伴侣,完全自己一个人,然后去观察落叶,听水波轻拍岸边的声音,听渔夫的歌声,观看鸟儿飞翔,以及你自己此起彼落在脑中追逐的思绪。如果你能够独处并且观察这些事,你就会发现惊人的丰富内涵。

——克里希那穆提

http://s16/mw690/49ff92b4gd545f9e1440f&690 [原]" TITLE="感受  [原]" />
一朵巨大的花,火车头那么大……


    通过概念、定义去感受事物是单调的,没有调动感受力,更没有发挥感受力的丰富性和不可预测性。

    通过概念、定义去感受事物,就像老师拿着一个纸牌大小的火车头模型,给150名学生讲解火车头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本看不清它的细节,没有感受,只能靠老师讲的词语引导理解:气缸、驾驶室、主动轮……通过记忆这些概念在脑子里组成一个整体,单调死板,也没有学生个人感受的特点。

    什么叫感受?真正的感受是无比强烈和丰富的,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车头撞进了教室,从地板到天花塞满整个感受空间,滋滋的蒸汽、哐铛的巨响,斑剥的锈迹、锃亮的车轮,扶手、大灯、曲轴、拉门……所有的东西呈现在你面前,冲击你的感官,没有一致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解说,每个人都涌上去,看、摸、听、摆弄……沉重、冰冷、生硬、炽热、力量……以自己的角度、自己的顺序、自己的兴趣去感受着这个被称为火车头的东西,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更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定义去概括这些体会。不但老师不可能知道你会怎么感受它,连你自己事先都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感受它。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什么叫通过概念理解事物,什么叫通过感受去体会事物,没想明白。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我正在教室讲课,突然从屏幕后面撞进来一个火车头,巨大的黑家伙喷着白烟,让我惊呆了,也惊醒了。

    “讲课”,“撞进来的火车头”,这两个场景不正隐喻着两种理解事物方式的不同吗?

    这让我想起《庄子·齐物论》中关于人赖和地赖的描写。关于这一段,一般人的解释是:“人赖”,是人吹赖萧乐器发出的声音;“地赖”,是风吹大地万物发出的声音。我想引申一下:“人赖”,是借助人类理性、概念“听”到的声音;“地赖”,是不受理性、概念束缚,用我们天然的感官感受到的声音。两者的丰富、生动性是不可相比的。

    我并不否认理性引导、概念定义的重要性,只是想强调,没有丰富、强烈的感受做基础,概念教学就会沦于单调、死板。

    但是,我们的教育的确已经陷于完全的概念化、僵化了,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自己都只会用概念来理解事物。

    看见一朵玫瑰花,我们立刻想到它是玫瑰花,有玫瑰花那样的香味,象征着浪漫、爱情,把这些概念加在它身上,就结束了,再没有更多别的东西了,没有对这朵花的具体感受和体会。这就是用概念来理解事物,相当于“讲课”的场景,把它推远了、缩小了、单调化了、公式化了。

    如果这时突然“撞进来”一朵玫瑰花,一朵巨大的玫瑰花,火车头那么大,充满整个教室,那是什么感觉——不,不要用一两个词来表达这个感觉——你爬到花瓣上,像被子那么大的花瓣上,感受那花瓣的质地、硬度、厚度或者任何的什么什么;钻到花蕊里,像钻进了树林,还是钻进了面粉缸?那铺天盖地的玫瑰红,还是爱情的象征吗?还是更加浓烈醉人的爱情的象征?当你沉浸其中,全身心地感受着这朵玫瑰花时,旁人是不可能知道你有什么样的体会的。感受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这时,渺小的老师在花外面念或背课本:“玫瑰,又被称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蔷薇科蔷薇属灌木。作为农作物,其花朵主要用于食品及提炼香精玫瑰油,玫瑰油要比等重量黄金价值高,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精细化工等工业。”(这是百度上对玫瑰花的描述)这长长的一段“科学定义”,哪一句、哪个词能表达你的感受?

    可我们的教育不但只教我们这些,还要扼杀我们的感受力,让我们只知道这些!

    现在的我们已经太概念化、太麻木了,没有巨大、强烈的刺激,无法启动我们的感受力。

    “巨大的玫瑰花”只是个比喻。在物理上,我们很难把玫瑰花,把铅笔、碗等等生活中诸多的“小东西”巨大化。但心理上可以。把代表着现实的“玫瑰花”概念抛开,单纯地面对它、感受它,把它想象得巨大,自己在其中遨游,就会得到一个更丰富、更多元、更开放、更生动的感受的现实。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把小东西往大处想象,就能冲破概念的束缚,看到理性的单调。

    有一部不怎么出名的电影,叫《苏黎世情缘》,讲的是丹尼尔和汉娜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一段情节:丹尼尔在街头逛了一夜,和汉娜褒电话粥,到清晨,不知道自己逛到哪儿了,于是有下面一段对话。

 

    丹尼尔:“我想我可能迷路了。”

    汉娜:“你不是在你公寓附近吗?”

    丹尼尔:“天哪……”

    汉娜:“怎么了?”

    丹尼尔:“这个地方简直简直不可思议!”

    汉娜:“给我形容一下。”

    丹尼尔:“我嘴笨,不是特别会形容。”

    汉娜:“快说吧。”

    丹尼尔:“好吧,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也分不清东南西北。这个城市看起来正在沉睡,”

    汉娜:“还有什么?”

    丹尼尔:“还有阳光慢慢地温暖着,一条一条的街道,四周寂静无声。最迷人的就是这份寂静……”

    汉娜:“丹尼尔,我想告诉你一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说,从来没人把清晨形容得这么好!”

http://s12/mw690/49ff92b4gd50a0a1b8c4b&690 [原]" TITLE="感受  [原]" />
面对这个景色,你会怎么描述?


    丹尼尔“应该”描述周围楼房的特征,让汉娜帮他搞清楚在哪,可他说的是沉睡、阳光、寂静,是感受,是体会,“驴唇不对马嘴”,但汉娜懂。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一定不懂!一定打×给零分!

    在中国的学校学不会感受,在百度上也学不会。好的电影、小说、绘画能提示你,不过得你自己先有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