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07河南马街书会【纪实】

标签:
花花镜界原创河南马街书会旅游 |
分类: 【游记】 |
感谢抓客网组织的这次马街之行。
由于拍摄的文件格式太大,超出了老款笔记本运转的负荷,只能靠屏幕拷贝的方式转成JPG。
1、
正月十三。阴天。未亮。牌坊。马街。我来啦!ISO3200。
只在郭亮村村民的镜头里感受过往年马街的氛围,当这一切弥漫着劈头盖脸的尘土味道、真实的扑到自己眼前的时候,突然有种惊惶失措的感觉!
2、
烧火的青年。
借着微弱的灯光,男青年俊朗的脸部轮廓吸引了我。
3、
开张的早餐铺。
马街书会是我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说,每年来的人流数十万,所以政府把书会的日期延长到了3天,商机啊。
4、
忙碌的母子。
生意最好的一家铺子。这其实是一张穿帮的片子,一排人支着架子正拍这对母子。保留它,也正好借此说明了今年的马街书会摄者比唱者多,商者比艺者多的尴尬局面。
5、
拉风箱的男人。
风箱的哒哒声,勾起了幼年的记忆。
6、
军人转业的哑巴青年。
起初,人群里,杀出这男子,手拿10元钱追着我出了50米,边比划边嗯嗯啊啊,不明真相的我还有点害怕。后来听旁人解释说他看中我了,非要给我钱,让给他留个影。
拍了一张他的手,对焦在他证件的名字上,记住了他:王金忠!
7、
后视镜里的书会一瞥
来书会的艺人大多是徒步来的,或推着自行车,或骑着烂摩托,或开着三锛子。
拭去落在摩托车后视镜上厚厚的尘土,在人群拥挤的现场,用这样的角度记录了一下。
8、
幸福的瓜摊奶奶
9、
最成功炒作自己的摄影人
此女子乃当日最抢眼的摄影人,走哪儿堵哪儿。她的后背有一张白条,上书:看什么看,我就是一赶集、拍照的!我想,她前脸带一白面具、后脸带一彩色脸谱、肘挎一篮子的用意,不单单是来书会抒发一下尊重肖像权吧。呵呵,爬到一辆三轮车上才拍到篮子里的内容,挺讽刺的。原本,我是抱着英雄杀阵的勇气想凑近看看篮子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葫芦。
这是我的一个平顶山的好朋友小剑,和她搞的一次有创意和计划的行为,是通过行为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马街文化和现状的思考,其中就有对商者比艺者多的尴尬局面的质问。回来的第2天,俺与他们通过电话聊了很久,知道了他俩创作这个行为艺术的经过,呵呵,其中还是颇有意思和故事的,有些东西还挺耐人寻味儿哦~~~
10、
女艺人
在现场,我看到过一位“写书”。写书也就是老百姓在书会上游转听唱,遇到合适的人选,就和艺人讨价还价,价钱一经谈妥,就将艺人请走。
我希望草根艺人们多多的被“写”走!
11、
休憩的女艺人
自己最喜欢的照片之一,看之不禁惆怅满怀。
12、
入戏的爷孙俩
13、
烟与手
14、
翘首的女娃
台上正表演“唐僧取经”丝毫没有吸引她,天上马达轰隆的飞翔伞盖过了一切声响。
书会,留给她是怎么样的印象呢?
15、
听众。
16、
出神。
17、
快乐的童年
马街,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是正月里最值得难忘的超级乐园
18、
看台上的孩子们
19、
刚学步的男孩
20、
最江湖的男艺人
麻子脸,龅金牙,斜看全场,没有比这更江湖!
马街书会已有700多年历史,负鼓携琴远道而来、遍布全国各地的艺人们,永远是书会的灵魂。
21、
最迟来的男艺人
此艺人来的时候,已经下午3点。场内已经没有他可以纳脚之处。他索性挑了场外一处空场的坟堆上,开拉了!“以地为台,道尽古今中外千年事,把天作幕,唱完天南地北大奇观”。艺人们在这里尽情地展示才艺、推介自己。
22、
脸
每一张脸都是一本值得细看的书。
23、
听书的人们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这就是马街书会的魅力吧!
24、
矍铄的老者
25、
获奖者的手
这位艺人在摊位的显著位置放了一份他的获奖证书,但是我更想拍摄他的手。
26、
说书场面
草根艺人的原生态,没有任何包装,原汁原味,唱功了得,听着很过瘾。无奈会场吵杂!
手举过头顶,广角盲拍。此行多次用到这样的方式记录。仅以此张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