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诗词赏析》第九十回 失绵衣贫女耐嗷嘈 送果品

(2008-06-03 16:03:42)
标签:

文化

分类: 红楼梦影叹辛酸《红楼诗话》

第九十回失绵衣贫女耐嗷嘈送果品小朗惊叵测

叹黛玉病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点评:
黛玉窃听得雪雁与紫鹃的谈话,说什么王大爷已给宝玉说了亲,便心灰意冷,  顿时病势沉重,后来知是误会,病也就逐渐减退,故续作者发此感叹。

据脂评提示,曹雪芹原稿中黛玉“泪尽”而逝在先,宝玉成亲在后,当然不会有续书中宝玉忽然痴呆,随人家移花接木的事(第二十回脂评说,宝玉与宝钗后来“成其夫妇时”有“谈旧”的事),写法要现实得多。可见,把黛玉疑心宝玉定了亲,或者知道宝玉将娶宝钗为妻,作为致她于死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红楼梦》虽然写了很多儿女情事,但并不以爱情为中心,也不是一本鼓吹“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的书,它的思想要深广得多。试想,宝玉挨了一板子,黛玉就流了多少眼泪!何以知道她后来的“泪尽”,不会是因为担心宝玉受更大的痛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呢?脂评说,因为“惜其人”,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戚序本第三回)。可见,续书者把黛玉完全看错了。不知其“病”,又怎么能开“药”呢?黛玉的思想是有所发展的。只限于描写黛玉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为自己而悲伤,这只能证明续书者的思想境界是不高的。
  
感怀     
蛟龙失水似枯鱼,两地情怀感索居.
同在泥涂多受苦,不知何日向清虚.
  
点评:
邢岫烟家境贫寒,来贾府后,寄人篱下,日子过得不太好。其未婚夫薛蝌为之而有牢骚,又觉得自己也不得志,就混写了几句诗,“出出胸中的闷气”。

续作者是把邢岫烟、薛蝌作为夏金桂、宝蟾的对立面来描写的。前者是所谓正派人,后者淫邪比较生动(有人已指出它是有所模仿的),写正派就没有生气,面目也跟这首诗差不多。如果拿这首诗与第一回中贾雨村中秋对月所咏二诗一联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薛蝌与贾雨村思想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曹雪芹写的是一个尚未发迹的野心勃勃的官僚政客,而续书写的则是所谓“秉性忠厚”,恪守封建道德的不得志的正人君子。这种截然相反的情况,我们也只能从原作者和续作者的思想观点根本不同上去解说
 
 
第九十一回 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答黛玉禅话   
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点评:
这次谈禅并不因现实的烦恼而起,是宝玉与黛玉谈话中偶然引起的。宝玉说黛玉性灵强,前年和自己说几句禅话,自己竟对不上来。(这是又借谈旧事扯上80回前的情节。)黛玉一听,乘机又对宝玉“口试”了:“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没遮拦地提出了诸如此类的一连串问题。宝玉答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意思是只和你一个人好。黛玉说:“瓢之漂水奈何?——好不成,怎么办?宝玉说:“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不是好不成,是心不坚(套用惠能和尚所说“非风非幡,仁者心自动耳”的禅语)。黛玉又说:“水止珠沉,奈何?”——我死了,你怎么办?宝玉就引了这两句诗来回答她。

第二十二回中黛玉问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语浅而意深,难怪宝玉答不上来。这一次,恰恰相反,话倒好象很玄,什么“弱水三千”啦,“瓢”啦,“水”啦……意思无非是那么一点。所以宝玉“ 补考”顺利通过。上一次是谈禅,这一次则是用一些佛语、诗句来遮盖的说爱。(而且用答复娼妓、歌女的话,来答复黛玉,真是该死!)他们谈完之后,续书者还老鸦“呱呱”的叫几声。那也无非是利用迷信观念说,一个死定了,一个和尚做定了。虽然,回目上有“布疑阵”三个字,实在是可以一眼看穿的。
  
 
第九十三回甄家仆投靠贾家门水月庵掀翻风月案   
荐包勇与贾政书  
世交夙好,气谊素敦。遥仰カ帷,不胜依切。弟因菲材获谴,自分万死难偿,幸邀宽宥,待罪边隅,迄今门户凋零,家人星散。所有奴子包勇,向曾使用,虽无奇技,人尚悫实。倘使得备奔走,糊口有资,屋乌之爱,感佩无涯矣。专此奉达,余容再叙。不宣。
点评:
甄宝玉的父亲甄应嘉是贾府世交,因获罪抄家,贬往边地,就写信给贾政推荐他的奴仆包勇前来制投靠贾府。

这封书信与后面周琼议婚书都是官场文字,纱帽气熏人。好在它就是拟甄应嘉、周琼之流官场人物所作的,因而,不经心地读去,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但如果让曹雪芹自己来写,情况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他有本领能使这种一本正经的东西,变得十分可笑。试将前面贾政上贾妃启拿来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其间的差别。续作者觉得可以使自己之所长露一手的地方,曹雪芹多半是要加以嘲讽的。
  
匿名揭帖儿      
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
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

点评:
这张匿名揭帖儿贴在贾府门口,还有一张无头榜封好写给贾琏的,内容也一样,都是揭发贾芹丑行的。贾政看了,气得发昏。

书中没有交代帖儿究竟是谁写的。但可以看出它有的地方是想模仿古谣谚的。如“西贝草斤”的拆字法,早见之于《后汉书·五行志》:“献帝践祚之初,京师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不过汉谣拆“董卓”二字为句,每句自有意义;这里把“贾芹”二字拆开,则全不成语。

帖儿虽然把贾府的丑事外扬了,但目的还在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恨荣国府名声不好,子弟不肖。倘若是一般老百姓,贾府名声好,出来的都是孝子贤孙,这对他们又有什么好外处呢?

其实,贾芹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什么特别“不肖”的地方。贾母就说过:“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的住呢?从小人人都打这么过。”可见,象贾府这样诗书礼乐之家,祖祖辈辈本来就是这样荒淫过来的。
 
 
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赏海棠花妖诗三首   
贾宝玉作   
海棠何事忽摧聩?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贾环作
草木逢春当茁芽,海棠未发候偏差。
人间奇事知多少,冬月开花独我家。
贾兰作
烟凝媚色春前萎,霜よ微红雪后开。
莫道此花知识浅,欣荣预佐合欢杯。
点评:
八十回之前,曹雪芹让海棠在晴雯死时枯萎了,这象征着大观园女儿的命运。现在,续书者让海棠花也象气候的“阴极阳回”那样,能够死而复生,这也是一种象征。它与本该“一败涂地”的贾府居然衰而复兴一样,都反映了续书者的创作思想与坚持“追踪蹑迹”的曹雪芹是不同的:续书者在小说中,宁可“失真”,也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大家庭利益的主观愿望。

贾母说:“我不大懂诗,听去倒是兰儿的好,环儿做的不好。”这是因为她喜欢听吉利话。说实在的,三首诗都做得很蹩脚。别人尚可,宝玉也写得如此笨拙俗气,毫无诗意,真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个“古今不肖无双”的封建逆子,现在居然成了一个善于说好话,能迎合长辈心理的孝子,这个转变,也实在太惊人了!
 
  
第九十五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以假混真宝玉疯颠   
寻玉乩书 
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 入我门来一笑逢。书毕,停了乩。岫烟便问请是何仙,妙玉道:"请的是拐仙。"岫烟录了出来, 请教妙玉解识。妙玉道:"这个可不能,连我也不懂。你快拿去,他们的聪明人多着哩。"岫烟只得回来。进入院中,各人都问怎么样了。岫烟不及细说,便将所录乩语递与李纨。众姊妹及宝玉争看,都解的是:"一时要找是找不着的,然而丢是丢不了的, 不知几时不找便出来了。但是青埂峰不知在那里?"李纨道:"这是仙机隐语。咱们家里那里跑出青埂峰来,必是谁怕查出,撂在有松树的山子石底下,也未可定。独是` 入我门来'这句,到底是入谁的门呢?"黛玉道:"不知请的是谁!"岫烟道:"拐仙。"探春道:"若是仙家的门,便难入了。
  
点评:
宝玉丢失了通灵玉,一家人到处寻找,还测字打卦,都不中用,就请妙玉扶乩。据说,这就是仙乩在沙盘上所写下的话。

在曹雪芹的原稿中,宝玉后来也有失玉的事,但情况与续书所写的根本不一样。首先,玉是被人从宝玉的枕头下“误窃”去的(第八回脂评),并非自动失踪;其次,有怡红院穿堂门前“凤姐扫雪拾玉”(不知是否即通灵玉)的事(第二十三回脂评),而续书没有;最后,也不是癞和尚送玉,而是“甄宝玉送玉”(第十七、十八回脂评)。虽然,佚稿详情莫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事情的先后经过,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所可能有的形式来描写的,而续书则是改头换面地搬用了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的情节。(其实,在那一回后,脂评说过“通灵玉除邪全部只此一见”,以后再不会出现类似情节。)续书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可以简化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依靠情节的离奇来获得戏剧性的效果。比如他可以在同一天,同一时辰中让宝钗“出闺成大礼”、黛玉“魂归离恨天”,因为这样安排的主要困难已经排除——“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宝玉被彻底解除了思想武装,他已经随着通灵玉的丢失变成了一个大傻瓜。为此,就要把失玉这件事以及玉的去处说得越神秘越好。于是就硬派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妙玉来扮演巫婆的角色,让她画符念咒,见神弄鬼,以便得到乩书中这几句一览无余的话,为将来癞和尚送玉,以至最后僧道挟持宝出家,先造舆论。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叹黛玉死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点评:
这是续作者写到黛断气时的话。

对句是旧小说中的俗套,它与尤三姐自刎时,曹雪芹以“揉碎桃花”两句叹词为比喻,代替对三姐死亡形象的具体描绘是完全不同的。续书者写黛玉的死,有点象老太婆说见闻——不嫌其琐碎。诸如“回光返照”,“攥着不肯松手”,“出气大,入气小”,“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浑身冷汗”,身子便渐渐的冷了”,“叫人乱着拢头穿衣”,“两眼一翻”……也不怕损害人物形象的艺术美感。如果曹雪芹写尤三姐之死,也写她如何躺在血泊中挣扎、痉挛、喘气、咽气,这能收到什么效果呢?秦可卿、金钏儿、晴雯之死,作者都不正面落笔,“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写死而写死,曹雪芹是不屑于这样做的。至于续作者最后让黛玉直叫“宝玉!宝玉!你好……”而怀恨死去,这不但不符她生前向警幻说过要偿还“甘露之惠”的诺言(原本应是报答大恩,现在的结局,竟成了“以怨报德”——误会不能消除而含恨以殁),而且也最终否定了黛玉是宝玉真正的知已。
  
 
第九十九回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   
与贾政议探春婚事书 
金陵契好,桑梓情深。昨岁供职来都,窃喜常依座右。仰蒙雅爱,许结朱陈,至今佩德勿谖。祗因调任海疆,未敢造次奉求,衷怀歉仄,自叹无缘。今幸サ戟遥临,快慰平生之愿。正申燕贺,先蒙翰教,边帐光生,武夫额手。虽隔重洋,尚叨樾荫。想蒙不弃卑寒,希望茑萝之附。小儿已承青盼,淑媛素仰芳仪。如蒙践诺,即遣冰人。途路虽遥,一水可通。不敢云百辆之迎,敬备仙舟以俟。兹修寸幅,恭贺升祺,并求金允。临颖不胜待命之至。世弟周琼顿首。
点评:
这封信是贾政外任江西粮道衙门时接到的。周琼是贾政的同乡旧相识,去年他们同在京就职,后来周琼调至海疆。因过去曾与贾政谈起过儿女婚事,所以现在来书相求。

可以想见,续书者在拟此书札时,是相当得意的,以为颇有文采。然而,这种用骈四骊六的陈腔滥调讲的客套话,正是曹雪芹所最讨厌的。

从书札中“仰蒙雅爱,许结‘朱陈’”等话和书中情节叙述来看,探春的婚事是贾政自己找的,所以一议就定。对方是贾政的上级的亲戚,因此还得到“照应”,使他十分高兴。王夫人也说远嫁没有什么不好:“孩子们大了,少不得总要给人家的。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只要孩子们有造化就好。”宝玉初闻远嫁时,虽悲分离,但后来“探春倒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醒悟什么?)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陆车而去。”(第一百二回)可是,我们知道:《红楼梦曲·分骨肉》中所唱的是“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等等,做爹娘的根本没有哭嘛!可见,不符曹雪芹原意。还有“判词”也不实了。临别时,连宝玉都“转悲为喜”了,还有谁“清明涕送江边望”呢?这样的“判词”还不是乱判?再说,画册上画“船中有一个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不是也完全画错了吗?因为探春是“放心辞别众人”而去的,何曾“掩面泣涕”来?如果再联系续作者写她后来衣锦还乡探亲,探春的运气实在是很不错的,倒是曹雪芹错将她归入了薄命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