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诗词赏析》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

(2008-06-03 15:51:07)
标签:

文化

分类: 红楼梦影叹辛酸《红楼诗话》

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尤三姐自刎      
揉碎桃花红满地,
玉山倾倒再难扶!
  
点评:
很显然,作者是怀着十分同情和惋惜的心情描写尢三姐之死的。不过,有一点与后来续补小说的人不同,作者无意把三姐描写成一个“完人”。她与贾珍等厮混时,放荡泼辣;自行择夫后,贞静自守;一旦耻情悔恨,又无比刚烈。她的思想性格,看上去前后判若二人,其实,并不矛盾。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复杂得很,单一化的人本来也是不多的。程、高整理的一百二十回本中,把原来写三姐淫荡的许多文字都删改了,使她变得“正派”得多了,似乎成了个节妇烈女的形象。这样做能否真正提高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是大可怀疑的。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添柳絮词
林黛玉: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 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 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 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 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 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 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 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 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 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 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 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 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 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 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 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点评:
第七十回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形式比较自由。

这是继《葬花辞》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琴开玩笑地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宝钗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史湘云: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点评:
第七十回里黛玉重建桃花诗社后,并未作诗,一日史湘云感到无聊,因见柳花飞舞,便填了这首《如梦令》,拿去与宝钗、黛玉等人看。

这首词流露出一种留恋、惋惜春光的情绪。从湘云判词“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儿时坎坷形状。终个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句看,湘云将来可能有一段极短暂的美满的婚姻生活,接着就陷入悲苦的境地。对照起来玩味,就可知道这首柳絮词是象征着湘云对那段美满生活的留恋。
  
     
探春宝玉: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点评:
湘云的一首《如梦令》引发了黛玉等人填词的兴头,“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大家都来填词。探春拈得《南柯子》这个词牌,只填了上半阕便写不下去,宝玉看后提笔续出下半阕。

探春作的上半阕写柳絮与柳枝分离,东西南北随风飘游,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分骨肉》那首曲中“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句子。词中暗寓探春离亲远嫁的意思是明显的。探春写了上阕再写不下去,正是对命运徒叹奈何的表现。宝玉作的下半阕“落去君休惜”,只是一句空洞的安慰话。“纵是明春再见”,也许隐寓着探春远嫁后还有和宝玉相见的机会,因曹雪芹没有写完全书,具体情节就无从知道了。
  
   
林黛玉: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毯。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点评:
接着探春、宝玉的词后,黛玉便写出这首“缠绵悲感”的《唐多令》。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薛宝琴: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
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
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
偏是离人恨重。
   
点评:
继黛玉的《唐多令》词之后,宝琴拿出这首词,“终不免过于丧败。”

宝琴丧父,客居亲属家,类似游子,所以词中渗透着“离人’’的感喟。像宝琴这样的小姑娘,本应无忧无虑,可从这首词透出的气息看,也并不事事遂心。“三春事业付东风”,隐喻着包括宝琴在内的大观园群芳的美好的时日即将过去。词中“梅花”、“香雪”字样,都同“梅”字联系着,宝琴又“许了梅翰林的儿子”(第五十回),所以“明月梅花一梦”也许还暗示宝琴将来的命运也不济。
  
薛宝钗: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点评:
宝钗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她原来是要作翻案文章的。

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从《红楼梦》作者的意图看,似乎是让她乐观一阵,把未来想得十分美好,然后再让她失望。即先让她“登高”,然后再让她“跌重”。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的柳絮飘上青云又怎么样?能永远留在天空中吗?最后还是免不了“随流水”,“委芳尘”。作者让宝钗故作乐观语,实际隐含着讽刺意味。有人根据宝钗这首词骂她是“野心家”,想向上爬,想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云云,未免过于穿凿附会,作者未必有此意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