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 --现代生活方式
(2014-11-24 08:34:11)
标签:
传统文化浪费节俭生活方式 |
分类: 感悟 |
浪费
北方开始供暖了,正是该用加湿器的时候。恰这个时候,家里的加湿器却坏了。
加温器之前使用还正常,一下子就不怎么出雾了。听了听运转的声音,也打开看了看超声振动片的振动情况,似乎没什么变化,还都在运转。雾是小了很多,但估计设备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是在前些年,一定会查一下维修地址,送去修。但是当下,一台加湿器才百十块钱,而路费、修理费可能也不止这些。果断地上“京东”,网购一台。隔天,新的加湿器就送来了。旧机器怎么办呢?连包装盒一块,扔给了收垃圾的。
和这台加湿器类似,前些时候,床头的一只小闹钟也出了点毛病。时针不转了,只是垂在六点钟的位置。手闲,打开看了看。是设计和工艺的问题,时针的转轴是一个塑料管,而指针是一个冲压的薄铁片,只靠安装时的一点压力构成的摩擦力带动时针旋转。塑料管很细很光滑,加工出形状可能成本会高,所以一点都没有加工,只是一个圆柱体,而聚乙烯塑料弹性差,摩擦力很小。一句话“挂不住”,时针就不转了。这毛病解决起来也并不难,用粘合剂粘一下就行。但是,能够把塑料和金属粘合在一块的粘合剂,需要现调现用,很麻烦;而闹钟的表针又很小,位置很紧凑,稍微不注意就会把分针的转轴给粘到一起。总之是很费心费力的事儿。一只二十来块钱的东西,不值得,扔了算了。
记得半年前和一位老技术专家聊天,说起现在汽车维修费用为什么这么高的问题。他讲,过去,很多东西是修,而现在基本上是换。变速箱出一点小毛病就换,一下子就一万多块钱。当然问题在于,真正的懂技术、能够修的人太少了。还有一个问题是,修的时间长,而换起来更简便,而容易。
说起来也是。一是东西本身都便宜了。现代生活用品,都是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出来了。流水线生产,劳动力成本,设备折旧,平摊之后都没有多少钱。试想一部智能手机其复杂程度、精细程度远超于人们的认识和想象,但是其销售价格甚至还不如一条高档香烟,一瓶高档酒。二是人工成本太高了。生产线上人熟练工,就如同《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只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动作,其劳动成本不是很高。但是,真正的技术工人,掌握一些专业技能的工人,其人工成本就高多了。用经济学上的一句话说,其可替代性差。近些年来,一个装修的木工、瓦工,日薪都到了几百元,有些工人甚至到了一千多。而一个有专业技术的汽车减速箱维修工,月薪两三万,也算不上新奇。因此,相对于买新东西,修,真是太贵了!
从传统上,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国家,文化上也是一个农业为核心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劳动、生产以及各种生产品都有一种敬畏。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使不是出于劳动生产的东西,人们对于自然的那种崇敬,也是非常地爱惜。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节俭的传统,不管什么原因,糟践东西都会被人蔑视。这是其一。再有,中国人相信万物有神灵,什么东西都要有定数,要讲究物尽其用,暴殄天物那是要遭报应的。当然,还一点,中国人很是在意个人情感,讲敝帚自珍。怎么能够随便把自己用过的东西扔掉呢!祖宗用过的东西就更不能扔了,睹物思人,什么东西都带着个人情感,都要留着。所以说,中国人不仅仅是因为物质匮乏而养就了节俭的传统。就是丰衣足食了,按照传统,也不应该浪费。
但是,进入商业社会,一切都讲效益,讲效率,讲价值。不管这东西来得多不容易,只要是没有了使用价值,它就一钱不值了。“汗滴禾下土”也好,“粒粒皆辛苦”也好,只要是这不想吃了,米饭、馒头都得扔掉,倒掉。说不卫生了,只是一个理由,根本上讲,就是不需要了,失效了。现代社会,高效率的生产、消费是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核心。现代生产方式的核心就是不断加速的生产与消费。而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人的价值才得到体现。人本质上是追求自由,追求快乐的。人们有消费的自由度,人们也才真正享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快乐。
也许是年龄大了,受得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多了一些;也许是从物质紧缺年代走过来的,养成了一些节俭的习惯。因此,一方面享受着物质生活丰富带来的快乐,开始大手大脚地扔东西,时常不断地更新电器设备;另一方面也对于这种浪费的生活方式,有一种心理上的纠结,良心上总有一些过不去。啊哈,还都能用哪,扔掉真是可惜呀!
说到这里,想起电脑桌最下面的抽屉里,还有四五部换下来的手机。因为怕一些私人信息没有删除干净,一直没有扔。这些手机功能上都没有太多的问题,只是过时了。再放一放,等这种手机捡垃圾的人都不会当东西的时候,再扔吧!
想一想,真是糟蹋东西呀!西方的上帝可能习惯了,中国的老天爷不会骂吧!这些暴殄天物的东西!